中国牢牢控制供应链 人形机器人有望主导全球

人形机器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虽然现在还踉踉跄跄,可一旦突破,将会改变整个世界。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报告,到2050年将有几亿个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和服务领域代替人工作。同时报告认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几乎与美国并驾齐驱。

当然,这只是摩根士丹利的看法,在很多国人心中,中国人形机器人可能已经领先全球。实际上从产业链看,整个人形机器人的许多核心部件都来自中国,包括美国的人形机器人公司,相当一部分也依赖中国产业链。

人形机器人的挑战在哪里?

一些行业专家认为,由于安全和成本问题,人形机器人至少还要10年才能进入家庭。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工程学教授Alan Fern一针见血指出:“在训练人形机器人方面,人类已经相当在行,它们可以行走、奔跑,但基本上都是瞎子、哑巴和僵尸。”

MagicLab是一家来自无锡的中国人形机器人公司。在北京参加比赛时,MagicLab拿到铜牌,它可以奔跑4分钟,也可以缓慢拿起苹果,再放在篮子里。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基本实现全身控制,行走时不再容易摔倒,但并没有任何人类智力特征。

MagicLab公司总裁Wu Changzheng认为:“如果单看智力,目前人形机器人和人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我们要管理好预期,不应期待过高。”

用文本、视觉数据和语音信息构建AI模型——也就是所谓的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应用于人形机器人,这是目前最大的挑战;类似的模型需要海量数据,对算力的要求也极高。

上海咨询公司Third Bridge Group的Lasia Li认为,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发展类似于20世纪1900年代的计算机,仍处在应用初期阶段。

Lasia Li承认,在该领域,美国领先一步:因为它的研究已经有20年历史,中国可能只有5年左右,并且中国还依赖外国模型。但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供应链优势,既能降低成本,未来还会加速发展。

MagicLab每年生产约400个人形机器人,每个成本约为1万美元,而美国同类产品则需要10万美元。

Wu Changzheng称:“在初始阶段,美国和中国都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国有成为世界领先者的潜力。”

未来人形机器人会以何种速度普及?现在很难预测。万事开头难,对人形机器人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家庭环境中,安全至关重要。

Alan Fern说:“在办公室或者家庭里,我们可以向5岁孩子下达自然语言指令,让他以可靠的态度完成某件事,但在人形机器人身上,我们还不能这样做。”

连美国也离不开中国机器人组件

虽然很多人认为人形机器人远未成熟,但几乎所有人都承认:人形机器人的进步速度极快。

宇树准备大规模量产人形机器人,每个定价99000元。

与生成式智能相比,具身智能的技术难度显然更高:因为它将人工大脑、先进传感器、精准运动控制系统、高性能芯片、新材料集成于一体;不只如此,即便拆成每一个子集,单个组件的要求也极为苛刻。

特斯拉Optimus是美国人形机器人的代表,它的目标是最终变得像人一样强大。虽然理想很丰满,但Optimus的实用性仍然不够——如果单看工作效率,Optimus大约只有人类员工的20-30%,单台成本更高达6万美元,远超最初设定的2-3万美元。

还有更致命的:使用不到一年,机器人可能就要更换谐波传动装置;灵活的手臂则可能只能用1-3个月。

所以,要让人形机器人在高强度环境中长时间使用,现在还面临不少挑战。

除了特斯拉,Figure AI也是美国知名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创立只有短短几年,Figure AI的估值已经达到395亿美元。

Figure AI创始人Brett Adcock宣称,他们瞄准的是规模高达40万亿美元的劳动力市场——该市场占全球GDP的一半。

和众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一样,Figure AI也面临两大挑战:首先是数据匮乏,其次是机器人没有长期记忆。

不论是Optimus还是Figure AI,其能否成功仍是未知。

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路径与美国相似,但又有本质的不同:与美国相比,中国产品离量产更近。

2024年,宇树推出G1人形机器人,定价99000元——它实际上是第一款面向通用消费者的人形机器人。

反观Optimus,现在还呆在实验室;Figure AI离量产也还有不小的距离。

从设计之初,宇树机器人就是瞄准大规模量产去的,所以会剔除不必要组件;由于零部件可以通用,宇树还能进一步压缩成本。另外,中国本来就是第一大工业国,有完备的物流和协调系统。

在全球四足机器人领域,宇树占据90%的份额,它可以自行研发几乎所有核心部件,包括电机、结构部件和传感器。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虽然中美遥遥领先,但二者的供应链却颇为类似:双方的许多核心部件都来自中国。

摩根士丹利报告称,在人形机器人100家价值链关键企业中,约有56家来自中国,占了供应链的56%——比如减速机领域的绿的谐波(Leaderdrive)、中大力德,电机领域的汇川和雷赛,传感器领域的Orbbec和W-Ibeda,还有提供制造服务的Lens Technology、PIA Automation和宁波华翔(Huaxiang)。

即便是Optimus,也依赖一些中国部件,比如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拓普集团、新剑传动、北特科技的产品。

未来,中国需要加强算法开发,同步完善软硬件生态,为可能到来的人形机器人变革做好准备。(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