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十八万橙农吃科技饭 种子“芯片”让脐橙从论斤卖到论个卖
正值春季脐橙上市季,位于三峡库区内的秭归县食品加工企业,将当地果农收获的脐橙进行精深加工后制作成橙片罐头,供应国内外市场。(视界网 王罡 陈艳芳 摄)
一枚脐橙的“晋级”,离不开“芯片”的力量。秭归被誉为“中国脐橙之乡”,有2000多年柑橘种植历史。上世纪80年代,秭归种植的大部分为长红等传统品种,多籽且酸。品种老化的隐忧,并未引起重视。
曹立新观测宗橙种苗繁育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这是秭归脐橙自主孕育‘种子芯片’的里程碑,是秭归18万橙农饭碗的转折。就像大豆80%靠进口,不掌握良种,就会受制于人。”秭归县柑橘良种繁育中心主任曹立新说。此后,许多通过国家科研计划的良种,都会放到秭归,包括原产澳大利亚的伦晚,都在秭归繁育。
2017年,秭归发现了一棵果子黑不溜秋的橙子树,没人愿意要。邓秀新院士团队进行基因测序,发现是芽变新品系。有感于《橘颂》中屈原忠诚爱国的高贵品质,柑橘院士邓秀新以谐音“忠诚”为其命名:宗橙。经过品种改良,2024年,宗橙入选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
82座智能温网室的大棚数据、环境监测、种植数据等实时显示在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大屏幕上。(湖北日报通讯员鲁天摄)
如今,秭归是全球唯一四季鲜橙产区,脐橙种植面积达40万亩,年产量100万吨,90%的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70%以上的人口,都从事脐橙相关产业。“一年种橙子毛收入40多万元,比十多年前翻了10倍!”袁学庆嘿嘿笑着,肤色亮得如身旁的宗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