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越来越“懂得”

转自:天津日报

蘸墨,运笔,控力……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一位“书法家”在观众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下挥毫泼墨。有人高举手机拍照,还有年轻夫妇干脆把孩子举过肩膀。当“携手同行”的字样在红色卷轴上呈现时,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叹声。

其实,这位“书法家”是一家津企带来的智能机器人,它的“墨宝”成了大家的心头好。展会上,身怀绝技的机器人还有很多,会踢球的、会下棋的、会跟人比心互动的……这些越来越像人的产品不禁让人好奇,人工智能究竟有多能?

翻开几十年前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未来市”的机器人“铁蛋”一定让你觉得似曾相识——“小虎子说道:‘你在铁蛋的电子脑中放进什么程序,他就干什么事儿。比如你叫他每天烧三顿饭,他就每天烧三顿饭。你把象棋棋谱变成电脑程序,送进他的电子脑里,他就会下棋。’”

如今,无论是下棋还是烧饭,都已经有机器人能胜任。此外,手机、汽车、家电都变得越来越“懂人”。AI既打破了想象力的天花板,也实实在在重塑生产力。在药剂泵房,机器人挥舞机械臂,代替人工精准完成药剂取袋、拆包、投放工作;在实验室,大模型模拟科学家思维,预测材料性能,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在粮仓,平仓机器人能够自主避障、精准操作,起伏的粮堆逐渐变得平整,过去3到5天的工作量现在仅需半天就能完成。人工智能正在融入我们的生产生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生活变革的新生力量。

人工智能,可以越来越“能”。这是奇思妙想与“黑科技”的碰撞。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天津企业推出的一种服务机器人由于搭载了全栈自研关节模组、内置双足机器人强化学习系统,得以在复杂环境中灵活行走。而得益于先进的大模型技术、轨迹控制技术以及力控示教技术,有的机器人甚至可以理解参观者话里的感情,学会“察言观色”。智能时代,当想象力遇到尖端的技术、多元的应用场景、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一个个企业、一条条产业链的紧密协作、深耕细作下,越来越多的不可能正在变为可能。换言之,正是产业链内企业的上下联动、产业链外“研”与“用”的携手共进,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造就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产品。

将视线从供给方转向需求方,智能之“能”,也源于人们的美好期待。人工智能的基础性、平台性、通用性,使得各行各业都能与其“双向奔赴”。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也从单一的技术、产业跃升为“人工智能﹢”的理念,打开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无尽想象。

产品的生命力从“用”中来。“人工智能﹢”理念下的“用”,正由“千人一面”走向“一人千面”,个性化定制成为常态。在一些景区,AI数字人当起“智慧客服”,游客只需说出需求,不到一秒,数字人就能生成一份详细的游览行程单。AI助手还可以当导购,在与顾客对话过程中能像人一样追问,细化其选购条件,主动提出建议。智能之“能”也在于让所有人都“能”。如今许多智慧家电已经实现语音控制,老人、孩子只要跟电器“打个招呼”就能轻松开启。随着数字鸿沟被一点点打破,机器不再只是机器,而升级为贴心的智慧伙伴。

由此看来,“高大上”的人工智能,落脚点其实很接地气。“能”的魅力也在于让产品变得会思考、能决策、助创新,进而“越来越懂你”。正是这些看似朴素的能耐,让人工智能不断拓展应用场景,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到促进高品质生活,人工智能潜力无限。打破想象力的边界,以创新创造挑战更多不可能,不仅将AI当作一项技术,更作为一种理念融于千行百业,我们收获的就不只是几个吸引人的产品,更会带动生产力的提质向新,拥抱有着无限可能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