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美国“印太战略”新布局:“第四岛链”

近日,美国向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基地调派数架B-52“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引起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美国为加强对华战略围堵,整合盟友资源和军事基地,在亚太地区打造了三条“岛链”,从太平洋方向上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

随着特朗普第二任期加速调整“印太战略”布局,美国在印度洋上打造“第四岛链”的构想逐渐浮出了水面……

“岛链战略”的历史由来。

美国远离欧亚大陆,两面临海,是典型的“海权国家”。二战以来,美国凭借强大的海空军事实力,在全球打造军事支点,对各类对手国家进行多域立体的战略围堵。

冷战阵营对抗的产物。

上世纪5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了“东方弧线”这一地缘战略构想,主要目的就是围堵、封锁、制裁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195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明确划定防御范围,宣称“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是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琉球菲律宾”;次年,继任者杜勒斯明确提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台湾地区—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岛屿链”。

杜勒斯认为,太平洋海域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的重要战线,为了封锁苏联战略核潜艇及相应海上力量,阻止其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美国应通过串联西太平洋的岛屿和军事基地,梯次构筑海上“军事封锁线”,通过地理空间封锁实现政治军事压制,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力量。

这也标志着“岛链”作为明确的军事政治概念首次被提出。

被誉为“冷战斗士”的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

“冷战遗产”针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