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保护美丽河湖,留住每个人的乡愁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多部门制定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对外发布。《方案》提出,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0年,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方案》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旨在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这是继“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我国再一次对水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全面部署。
据悉,生态环境部组织制定了国家层面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共确定2573个河湖水体,基本覆盖我国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社会关注度高的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水库。
如果说“水十条”侧重于水污染防治,那么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则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解决的不仅仅是水污染治理,还有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修复等难题。比如,《方案》提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亲水需求,统筹美丽河湖建设与防洪排涝安全,促进人水和谐”。
河湖本就与人类长期共生,保护好美丽河湖、促进人水和谐,才能留住每个人的乡愁。《方案》提出,顺应公众对美丽河湖的向往,依法依规推进滨水休闲绿道、滨水公园等亲水便民设施建设;加强水文化挖掘、保护和弘扬,积极打造有文化气息和持久生命力的河湖。
换言之,人们不仅希望河湖清澈,还希望河湖美丽,周边有更多公共设施,让河湖更具亲民属性,满足休闲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方案》提出“到2027年,建设一批较好满足群众景观、休闲等亲水需求的河湖滨水空间”,锚定了更高目标,回应了公众期盼。
具体来说,在水资源方面,通过再生水利用、生态流量调控,守住“有河有水”的生命底色;在水生态方面,要求水域与缓冲带重现生机,消失的土著鱼类、沉水植物重归家园,达成“有鱼有草”的生态盛景;在水环境方面,严控污染排放,既要水质优良,又能承载市民亲水休闲的生活需求,实现“人水和谐”的美好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将长江6300公里、黄河5400公里的干流全线纳入,全国210个重点湖库中超九成也被列入保护清单。由此牵涉一个问题,很多大江大河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等情况,如何打破分割,实现高效治理?
《方案》提出,坚持三水(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协同联动,推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协同治理,关键在于理顺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流域与区域、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通过划定各方职责边界,形成由“各自管”到“一家管”的整体合力。
美丽河湖建设,不仅关乎生态修复,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让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水生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