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nm, 需要Plan B
Rapidus并未考虑制定B计划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2025年7月,Rapidus在其位于日本北海道的千岁工厂成功在硅晶圆上形成2nm晶体管结构,这是自2009年至2010年以来,日本公司首次在本土生产尖端半导体元件。
作为行业资深人士,首席执行官Atsuyoshi Koike在宣布这一成就的新闻发布会上显得激动不已。但该公司目前还不能松一口气。
2nm芯片的量产在技术上极具挑战性。迄今为止,仅有台积电、三星电子和英特尔实现了原型量产。
在这三家公司中,台积电是唯一一家被认为有望实现规模化盈利的公司。即使Rapidus拥有这项技术,仍然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找到足够的客户来维持生产线的满负荷运转。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衰落并非源于尖端工厂的消失,而是因为缺乏像美国英伟达这样能够设计先进芯片的公司。
日本经济产业省高级官员Kazumi Nishikawa表示,即使该公司开始量产(目前计划于2027年),政府仍将继续支持,直到其实现“稳定运营”。但Kazumi Nishikawa表示:“如果没有国内需求,在日本设立工厂就毫无意义。”
政府能否引领日本半导体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复兴,包括需求方面的复苏?随着全球国家/地区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日益普遍,产业政策对于保持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
Rapidus的量产所需资金预计为5万亿日元(340亿美元),而该公司目前正通过政府资金、潜在客户投资和银行贷款来承担其中的大部分。然而,该公司似乎正陷入这种国有化的陷阱。
这笔5万亿日元的量产资金,是其2023年1月确定的商业计划的一部分。如今,两年多过去,该行业专注于提升顶级芯片的性能,其重点并非小型化,而是3D堆叠。
此后,行业也发生了许多其他变化,但Rapidus并未考虑制定B计划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相反,该公司似乎正全速推进其最初的计划。
一家寻求私营部门纯投资(如风险资本)的初创公司,很可能会制定循序渐进的商业计划,从小规模开始,先代工生产用于研发的原型产品,然后再进行大规模生产。否则它将无法获得资金。
为了迅速实现全面“私有化”,Rapidus可能需要灵活调整其战略。它应该避免在不合理的情况下一味向前推进。
再看其他主要公司的2nm研究进程。台积电此前表示,2nm芯片将于4月1日起接受订单预订。价格方面,DigiTimes报道称,客户正在排队等待成为第一批收到即将发货的晶圆的一方,即使这意味着必须支付每片 30000 美元的高昂价格。良率方面,根据此前信息,台积电已在竹科宝山厂完成约5000片的风险试产,良率超过60%,并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进入量产阶段。
在日前举办的Intel Vision 2025大会上,Intel也正式宣布其Intel 18A工艺制程技术已进入风险生产阶段。(18A等效于1.8nm级)Intel代工服务副总裁 Kevin O'Buckley在Intel即将全面完成其“四年五个节点(5N4Y)” 计划之际宣布了这一消息。
Kevin O'Buckley表示,风险试产虽然听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是一个产业的标准术语。 风险试产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已经将技术发展到了可以量产的程度。
他还强调,Intel已经生产了大量Intel 18A测试芯片。 相较之下,风险试产包括将完整的芯片设计晶圆投少量生产,再通过调整其制造流程,并在实际生产运作中验证节点和制程设计套件(PDK)。据悉,Intel将在2025年下半年扩大Intel 18A的产量。
据悉,Intel的下一代面向移动端笔记本的Panther Lake将于2025年下半年发布(预计命名为酷睿Ultra 300系列)。届时,该款产品极有可能是Intel 18A的首款搭载产品。
三星也即将推出的新一代Exynos芯片将不再沿用预期的Exynos 2600之名,而是采用一个全新的命名。还有消息称三星Galaxy S26系列或有可能全面告别骁龙平台,转而全系搭载三星自家研发的这款全新Exynos芯片。
据悉,这款备受期待的Exynos芯片将率先采用三星最新的2nm工艺制程,命名为SF2。根据三星的规划,Exynos 2600的原型芯片预计将于今年5月开始量产,并将在Galaxy S26系列手机上首发搭载。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后台。
想要获取半导体产业的前沿洞见、技术速递、趋势解析,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