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完善北方港口煤炭运输体系?
天津港,作为国际枢纽海港以及综合性大港,受到铁路集疏运能力制约,在运输结构调整政策实施后,煤炭下水降幅较大,2023年完成煤炭下水量6793万吨,占比7.7%,2016年曾一度超过1.3亿吨。
秦皇岛港,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主枢纽港,2023年完成煤炭下水量1.71亿吨、占比19.4%,在周边港口分流影响下,近年来煤炭下水量有所下滑。
唐山港,发挥国家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作用,在唐包铁路的建成以及码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煤炭下水快速提升,2023年完成煤炭下水量3.26亿吨、占比37.1%,逐步成为我国第一大煤炭下水港。
黄骅港,为全国主要港口,在国家能源集团推进“矿路港船电”一体化运营的影响下,完成煤炭下水量2.19亿吨、占比24.9%,2017年后下水量维持在2亿吨以上,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营状态。
津冀四港码头及后方铁路年通过能力能够满足运输需求。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天津港共有煤炭下水泊位80个,设计年通过能力7.92亿吨。由于技术进步、设备更新、船舶大型化等因素影响,潜在通过能力往往要大于设计通过能力。综合考虑实地调研、历年吞吐量、利用效率提升等因素,企业评测潜在年通过能力为9.92亿吨,实际完成煤炭下水量为7.84亿吨,码头泊位能力适应性为1.27(年通过能力/年吞吐量),潜在通过能力高于煤炭下水量2.08亿吨左右。由大秦铁路、朔黄铁路、唐包铁路、瓦日铁路等煤炭重载运输通道组成的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运输体系,分别对应津冀港口以及山东港口日照港,四条铁路运输通道设计货物运输能力共计12亿吨,完成煤炭运输在9.5—10亿吨,设计能力能够满足运输需求。
02
煤炭消费在“十四五”期内将达峰
“双碳”约束下,我国煤炭消费“十四五”总体达峰。在“双碳”目标背景下,《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一系列目标和任务,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
在清洁能源替代趋势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煤炭消费增速总体将有所放缓,预计煤炭消费在“十四五”期内将达峰。“十五五”期,煤炭消费基本处于平台期,煤炭仍将承担我国基础性能源的作用。
2030年以后,随着储能、可再生电力的规模不断扩大和相关技术应用的日益成熟,煤炭消费将呈加速下行趋势。国家不断加强煤炭保供力度,供给持续向晋陕蒙新地区集中,有利于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加大推进煤炭保供力度,加速核准、调整建设煤矿项目,产能逐步释放,2023年我国原煤产量47.1亿吨,同比增长3.4%,创历史新高,煤炭进口量4.74亿吨,同比增长61.8%。产量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四地煤炭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1.3%。
各港口围绕港区污染治理、扩绿降碳、岸电建设、光伏建设、绿化建设等加快推进绿色港口建设。
——发展全程物流供应链。
国能天津港依托国家能源集团具有“煤电化路港航”一体化运营优势,主动对接集团及铁路、航运板块,以利益共享为纽带,以枢纽平台为依托,打造以港口为主体,延伸一体化服务链条。
该公司推动港口、铁路、航运实现多方运输资源协同运营、联动发展,通过与国家能源集团罗源湾码头合作,完善各回程矿石等货物的运输组织,最大化利用航运、铁路返空运力,以自有物流网络为基础,构建紧密协同、高效运行的“一体化海铁双向多式联运”综合物流运输体系,提升运输产业一体化发展整体效能,推动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能源运输大通道,
——推进延伸服务。
河北港口集团聚焦于煤炭信息服务,在指数构建、信息服务等方面卓有成效,发布了行业权威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开发了《环渤海煤炭早报》等煤炭信息服务产品。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是河北港口集团干散货业务衍生服务的一大亮点。大宗散货流通加工业务集中在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分为一般贸易混矿、保税混矿、筛分。
山东港口“港云仓”电子仓单综合服务平台,电子仓单业务突飞猛进,在山东港口下属四大港口实现全面业务落地,涵盖铁矿石、煤炭、焦炭、油品、散粮等12类港口主要货种。
04
多措并举优化完善煤炭运输体系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完善北方港口煤炭运输体系。
第一,增强北方港口在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和经济安全中的主动性。
加强区域协同协作,充分发挥各港口区位、资源禀赋的优势,统筹考虑储备能力建设与专业化码头的配套,充分利用现有码头岸线资源,强化港口间的相互调配和衔接,充分释放区域协调合作发展效能,避免区域恶性竞争。
强调有效投资,适度建设港口能力,保障港口能力富裕度的同时提升现有港口能力利用率。
针对煤炭等大宗物资储运基地能力建设,加大港口储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港口应对内循环物资调运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充分发挥码头资源优势拓展经营模式。
北方港口码头通过能力能够满足运输需求,推进北方煤炭下水港口在保障国家能源运输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码头资源和通道优势,推进“散改集”运输,拓展码头服务功能,打造“重去重回”双向运输模式等。
发挥好港口作为物流关键节点作用,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拓展港口物流产业链条,推进大宗散货“一站式”全程物流服务平台,拓展全程物流服务能力,推进一批大宗散货物流基地建设。
拓展服务模式,发展金融等衍生服务。
第三,推进创新驱动,提升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水平。
未来我国煤炭运输系统的发展思路应适应港城协调发展、区域港口功能布局优化需求和智慧绿色码头建设的总趋势,重点推进煤炭装船港绿色港口建设,提升沿海港口整体运输能力及绿色智慧水平,推动干散货码头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津冀港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更好地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