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政打响发令枪, 新一轮城市竞跑开始了, 山东胜算几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蔡宇丹
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出台,这是继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国家层面对AI战略的全面升级。
国务院甩出这份“作战地图”无疑是发令枪。从各省和重点城市近半年推出的各项产业政策可以看到,不管是搞算力新基建,场景创新上的竞跑,还是大范围开放政府应用场景,围绕“AI+”的区域竞跑已经白热化。
1.一场“场景创新”的竞跑
“人工智能+”已经到了应用落地阶段,窗口期的比拼异常激烈,记者注意到,广东在场景创新上密集推出了一系列案例。
2024年6月,《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发布,提出到2027年,在手机、计算机、家居、机器人等8大门类打造100款以上大规模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聚焦制造、教育、养老等领域,打造500个以上应用场景。
5月19日,广东省工信厅发布第二批22类AI应用覆盖交通、金融、民政、农业四大领域;7月7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首批289个“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场景案例;7月15日,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25年首批“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案例,涉及制造业、农业/林业、建筑、能源、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安全应急等八大行业领域。
广东在政策窗口期密集推出“人工智能+”的各类场景,这取决于广东在人工智能产业中的领先身位。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综合算力指数居全国第一、人工智能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工业机器人产量全国第一,上述硬核数据将广东锁定中国人工智能“第一方阵”的位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424.3万家。其中,广东省以超过63.6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数量位居首位,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5%。
身负“国家创新城市”的定位,深圳聚焦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先锋城市,今年3月发布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显示,到2026年,深圳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要超过3000家,独角兽企业超1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推出10个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形成“场景应用最开放、算力供给最普惠、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产业发展环境。
记者注意到,深圳发展“人工智能+”的一大特点是把整个城市作为AI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以丰富的场景来驱动技术验证和迭代升级,从2023年5月开始,在先进制造、低空经济、金融服务、政务服务、城市治理、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领域陆续开放了近200个“AI+城市”应用场景。据悉,2025年年内,深圳将在已有基础上再开放100个应用场景。
2.医疗、教育、养老助残、城市治理,从本地刚需切入
加速场景供需匹配,助力企业研发产品、迭代技术,这是各地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快速落地、发展的利器。各大应用场景中,制造、医疗、教育、养老助残、城市治理这些本地刚需场景成为当下各地“AI+”竞跑的主战场,尤其是医疗领域成为炙手可热的“风口”。
江苏经信智库发文指出,江苏作为医疗健康创新高地,汇聚了药明康德、鱼跃医疗等领军企业,有充足的条件在“人工智能+医疗”的变革中把握机遇、率先突破。江苏省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文件,明确将“人工智能+医疗”作为发展方向之一,并在数据共享、算力支持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
江苏拥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AI+医疗”融合业态企业,祥生医疗作为国内超声医学影像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32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其超声AI核心算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药明康德在AI领域的布局已渗透到药物研发、生产及数据管理的多个环节,实现了多维度深度融合的智能医药创新升级。麦迪科技聚焦垂类AI模型、软件平台和中枢系统,麻醉、重症、急诊急救三大系统已完成AI升级与DeepSeek大模型深度融合。
从研发资源来看,南京拥有人工智能医学联合实验室、智能医学图像计算江苏高校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苏州搭建了苏州市健康医疗数智创新实验室、苏州市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实验室、信创实验室等平台。无锡滨湖G3LAB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平台重点布局结构心脏病、神经介入及内镜治疗三大前沿赛道。
医疗领域是AI的刚需之地,8月11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0部门发布《浙江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在制造领域,2024年,无锡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476亿元,超百家规上核心企业构筑起从算力基建到垂直应用的完整链条。
公开报道显示,成立于2002年的无锡(国家)软件园,现在已经升级为无锡市的“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中心”,这里相当于一个“AI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超市”。无锡面对“百模大战”,选择的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依托全市8万家工业企业、8800家规上企业的制造业根基,在这座“超市”,展示科大讯飞工业大模型、燧原科技国产GPU算力方案等百余项技术方案,将“AI赋能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
面向2027年,无锡锚定了“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的目标,要建成超15EFlops智算集群、打造300个“AI+先进制造”场景、培育5000家智能工厂。
城市治理是各大城市发力“AI+”另一重点领域。今年8月,无锡市城管系统召开“人工智能+城市管理”工作推进会,发布了“人工智能+城市管理”的应用场景,为相关企业参与这场“AI+”竞跑搭建平台。产业窗口期,政府首先躬身入局,通过更大规模开放政府应用场景,促进本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这是惯常打法。
此次,在“人工智能+”的场景开放上,浙江国资打头阵。7月,浙江省国资委发布首批26个浙江国企“人工智能+”开放场景清单,涵盖交通、制造、服务、能源、建筑、金融、新材料、环保等8大重点领域。浙江国资一路快跑,显示地方国资在此轮人工智能产业机遇期战略资产的快速迁徙和布局。
3.山东拿出六大“肥田”
从各地发布的行动计划来看,针对资源和产业优势的不同,“人工智能+”实施路径各有侧重。
人工智能是机器人的“灵魂”,广东机器人产业在全国遥遥领先,在“人工智能+”上,
广东集中活力对准“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
今年3月,《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出台。4月9日,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包括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安全四大行业首批8款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30个应用场景、29个应用解决方案、13款智能终端产品,它们能够干家务、造汽车、做手术。比如,广东知业的精益人工智能平台,将半导体封装行业的产品质量提升约3%、产能提升约4%;希沃大模型将教师备课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30分钟。
“互联网+”时代,浙江积攒了在信息技术产业的雄厚家底,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浙江对准了“人工智能+科学”这个基座冲锋。8月,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等12部门印发《浙江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科学”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浙江初步建成“人工智能+科学”算力底座、数据底座、模型底座,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地,抢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高点。
作为制造业大省,山东拥有广阔、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全国拥有这么肥沃的一块“试验田”,山东可谓得天独厚。工业互联网时代,山东跑出了卡奥斯这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首座”,“人工智能+”时代同样可期。
今年5月,围绕加快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赋能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山东省政府连续印发2个文件,分别是《关于加快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案》《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关于加快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案》上,提出了要在化工、铝业、钢铁、矿山开采、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这六大领域,加速人工智能赋能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8月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人工智能产业链记者见面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山东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已突破650亿元,约占全国的9%左右。“互联网+”时代的门面担当浪潮集团,如今仍在“人工智能+”时代挑大梁。浪潮的人工智能工厂,通过工艺技术中心、调度服务中心、语料中心等“九大车间”,结合不同行业需求提供模型与智能体的定制化、规模化量产,帮助更多场景打通智能化落地“最后一公里”。从浪潮这个老玩家的解题思路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时代,打造好用的,广大工厂能用得起的解决方案,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一实操性思路在“互联网+”时代适用,“人工智能+”时代同样适用。
4.苏州推豪华“市补套餐”,顶尖人才给1亿项目补助
国家级的“作战地图”既出,势必掀起一场AI版的数十万亿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在各地纷起的“人工智能+”行动中,对算力这个人工智能时代的“发电厂”的新基建投资无疑是“主菜”。
在山东,济南、青岛这双核是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8月1日,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释放数据价值加力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将高标准建设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济宁6个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重点打造济南、青岛、枣庄3个算力枢纽,推动70%以上新增算力向枢纽集聚。
高标准建设意味着“加量又加价”。站在新技术周期的起点,站在经济社会的变轨期,在AI基建上更舍得投入,带来的将是乘数效应和技术红利高效转化。
这充分体现在经济大省对“人工智能+”不惜血本的投入上。近几年,广东省经济总量与江苏省不断拉近距离。如今,在人工智能这个全新拐点上,广东正抓住这10年一遇的机会,全力进行范式转型和经济社会转型。8月11日,广东工信和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有关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发布了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四项奖补政策,最高奖补5000万。
“省补”之上还有“市补”,目前,广东省中山市为强化产业要素供给,对于市级人工智能赋能平台每年最高补助1000万。第一地级市苏州在这场新基建上出手更豪阔。4月30日,苏州发布《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对牵头申报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的企业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对算力使用方按实际支付费用的20%给予补贴。同时,设立人工智能专项人才基金,顶尖人才可获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
这个“市补套餐”无疑将“人工智能+”的竞跑推向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