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爱死机》第四季口碑遭遇滑铁卢:狂欢之后,只能模拟狂欢

21世纪初,两位美国导演大卫·芬奇、蒂姆·米勒,萌发出了翻拍加拿大导演杰拉德·波特顿1981年的R级动画长片《重金属》的想法。这部假想中的、融合朋克与机械元素的动画长片,本由派拉蒙影业制作,但因资金掣肘,延宕10余年之久。最终,Netflix接手这一项目,并将之从动画长片调整为连续剧集,于是,《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一季于2019年3月15日正式播出。

E01 无法停止《爱,死亡和机器人》第四季 剧照

6年后的今天,《爱,死亡和机器人》已经制作至第四季。不同于第一季开播时中国观众的好评如潮,第四季口碑遭遇滑铁卢,豆瓣评分仅为4.9分,为系列最低。个中原因并非只在于主创团队创意枯竭。短片这一形式,赋予《爱,死亡和机器人》中那些相对成功的集数以浓缩感。它们精密如同齿轮,每一帧画面都细细地咬合在一起。

但更多时候,短片有沦为流行符号的堆砌与拼贴的风险。主创团队意图在视觉层面,制造某种刻奇的后人类文化景观,因此,我们看到街头帮派在末世,以《进击的巨人》般的战斗方式,与一群字面意义上的“巨婴”做殊死较量,看到与《角斗士》《宾虚》相肖的角斗场景在太空上演,似乎太空时代的人们重新建立起属于他们的宇宙“罗马帝国”,市民社会亦倒退至贵族化的封建社会。滥觞于《大白鲨》的High Concept(高概念),在《爱,死亡和机器人》第四季中被滥用。

每一部短片几乎都依赖于某一高度概念化的假设,譬如,若是家用智能清洁电器开口说话,他们会抱怨什么?若是猫咪与家政机器人产生交流,他们会做什么?这些假设呈现完毕,谜底甫一揭晓,故事就戛然而止。由是,构成该剧集骨架的后现代文化工业的匮乏性便突显出来:在其中,作品的拼贴化、碎片化与平面化,导致了意义的丧失,它不再具备向某一崇高母题层层掘进的能力。这正应和了美国文论家伊哈布·哈桑在《后现代转向》一书中所说的,“在一个以疯狂的理智为风尚的时代,价值极易失去效用,明天会很快地取代今天或昨天。”

E02 迷你第三类接触

E04 400街男孩

对于后现代文化的这一症结,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恶的透明性》一书中鞭辟入里地评论道,当现代性达到爆发点,一切都得到解放,如同一场“关于真实、理性、性别、批判与反批判、发展与发展之危机的狂欢”,那么在狂欢之后,“我们能做的只是模拟狂欢、模拟解放。我们假装还向同样的发展方向加速前进,但在现实中,我们只是在真空中加速前进,因为所有解放的目标已经成为身后的历史。”

在后现代状况中,意义的消失并不是通过“结束或死亡”,而是通过“增殖、传染、饱和或透明化”。它在一次又一次地模仿中转化为某种次级存在。“梗”的传播过程可作为印证。一些词语或语句,在网络空间里被剥除了原义,逐渐升华为一个词语图腾。使用这些“梗”,如同使用口令,成为小共同体构建某种身份认同的手段。可一旦这些“梗”变得人尽皆知,它就失去了原本的口令作用,其生命力与表现力便骤然萎缩。

E06 骷髅地

E07 暴龙的尖叫

《爱,死亡和机器人》这部剧集,其对暴力毫不避讳地直白呈现,近似邪典电影。在美国,它亦被看作专供诸如赛博朋克迷、电子游戏迷与邪典电影爱好者等群体的文化消费品。该剧集本身就具有成为“梗”的可能,它为观众加固了自身的亚文化身份认同。第一季播出时,评论家尼克·沙格尔就在《每日野兽》网站撰文,称该剧为“多动症电子游戏迷的《黑镜》”。《连线》杂志的彼得·鲁宾肯定了《爱,死亡和机器人》颇具黑色幽默效果的感官呈现。但他同时认为,芬奇与米勒在制作该剧集时,将目标观众设定为“一小撮类型片粉丝”。

而第四季放大了前三季中隐而未显的结构性弱点。若剥去拥挤在一起的太空、科幻、赛博朋克等元素,《爱,死亡和机器人》第四季所呈现的文化想象其实相当陈腐。譬如,在第七集中,太空角斗场中逃亡的东方女战士,用磕磕绊绊的汉语口音吟诵中国古诗,但她引用的诗句,难以与剧情发生共振,这些词句只是一道如脱水蔬菜般的东方主义文化符号。她的独白始终逃不开压迫与反抗之间刻板的二元对立,空间的设置亦强调了如种姓制般稳固的权力结构,贵族在上,奴隶在下,贵族透过飞船玻璃,观望下方奔跑、厮杀的奴隶。两者之间,没有模糊朦胧的接触地带,反抗亦只能以同归于尽的方式进行。

如此叙事范式,见诸绝大多数讲述古代专制帝国的小说与电影,如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斯》。舞台变得更宏大,作品对权力与社会结构的理解,却没有更进一步,更不遑说,将好莱坞式的救世小队,套上帮派的画皮的《400街男孩》一集。帮派文化在这里成为了一种盆栽般无害的人造风景。

E08 齐克如何信教

可以说,《爱,死亡和机器人》第四季的缺憾在于,它的绝大部分集数与后人类的技术想象无关,剧集不再反思机器人的意义所在,只把机器人当成暴力的载体。而机器人身体的存在,使得原本严肃的暴力,降格为电子游戏式的虚拟暴力。前几季中不时闪现的对技术时代的思索,在第四季中让位于网络短剧般的感官刺激,以及对“高概念”的过度使用。观众不再能捕捉这些剧集的意义,仿佛意义已经在各种流行文化元素的机械复制中,像一缕青烟般消散。我们只期待这些意义重新汇聚成一股的时刻,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后现代文化自由、开放与多元的一面,而非在碎片影像中,逐渐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