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定制化泥潭, 走向产品飞轮: AI创业如何跨过1到N的关键断层
AI创业的真正挑战,不在于0到1的技术突破,而在于1到N的产品化跃迁。本文深度剖析定制化陷阱与飞轮构建逻辑,结合一线创业者的实战经验,提出一套可复制的产品演化路径,帮助团队从“项目驱动”走向“机制驱动”,实现规模化增长。
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的盛世。
无数的AI团队背靠顶尖的算法,能做出在特定场景下令人惊叹的技术Demo,凭借技术实力轻松拿下第一个、第二个,甚至第十个定制化项目。
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绝大多数AI初创公司,在3年内便走向了衰落。
它们的死亡,往往并非因为技术不达标,相反,他们的技术可能相当过硬。真正的死因,是陷入了一个致命的增长陷阱:用做项目的手艺,去拼产品的市场。
这一幕,是否似曾相识?
回顾历史,多少早期的软件公司,以及前些年苦苦挣扎的SaaS企业,都曾走上同一条不归路:一味地去满足前几个客户的定制需求,在要活下去的无奈中,逐渐抛弃了产品体系的构建,最终打着客户第一的旗帜,将自己彻底沦为了外包和乙方。
当团队沉浸在一个个定制化项目带来的短期收入时,他们实际上已经沦为高级外包公司。每一个新客户都意味着全新的开发成本,公司的核心能力被稀释在无数个特供版中,无法沉淀。收入线性增长,成本却居高不下,利润微薄,最终在市场和资本的双重挤压下,现金流断裂。
这背后的核心矛盾,并非技术与产品的对立,而是定制化项目与标准化产品之间的道路选择。
这是一个关于商业模式的古老陷阱,在AI时代再次上演。
今天,我们要戳破的认知陷阱正是:你以为你做出了一个产品,从此市场就为你敞开大门。你以为你的团队在做AI产品,但实际上,你可能只是在无休止地交付AI项目。
而能帮你跳出这个历史循环、实现规模化增长的角色,很可能就是那个最被低估的——产品经理。
别误会,这里的产品经理不是指互联网末期环境下的那一批只会画原型的阉割版的产品经理。
一、致命的误区:你做的只是功能集合而非产品
1、很多创业者/开发者/企业主的理解是,产品=软件=一系列功能的集合。
对他们来说,产品经理就是功能经理,他只需要负责把客户想要的功能列出来,让工程师开发出来。
2、而真正的产品经理的理解是:产品=一个为解决特定人群的特定问题而设计的、完整的价值交付体系。产品经理是这个价值体系的定义者、设计者和守护者。
他们的工作流是:洞察问题——定义价值——设计体系——引领团队实现——验证并优化价值闭环。
普通人看到的软件功能,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10%。它是具体的、可见的交互界面和功能按钮。
产品经理负责的完整体系,是水面下90%的部分,它支撑着整个产品的稳定与价值
这水下90%的体系,尤其对于AI产品,至少包含以下六个关键部分:
价值主张:它到底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而不是它能做什么。
AI核心:模型本身是自研、Finetune或API调用,以及它和插件、规则的组合策略。
用户体验:用户如何与这个不完美的智能体交互?如何引导、如何展示幻觉、如何建立信任?
数据飞轮:如何设计一个机制,让用户乐于提供高质量的反馈,从而反哺AI核心,让产品越用越聪明?
运营与护栏:如何监控模型的成本、效果和安全性?如何防止滥用?兜底方案是什么?
商业模式:这个体系如何收费?按Token、按月、按效果?如何让这个体系的运转能带来商业回报?
所以,做了软件的,是工程师或开发者。他的任务是构建。而AI产品经理,是这个复杂体系的负责人。如果你只关心水面上的10%,你可能只是一个功能集合的协调者。
二、恶性循环:轻视产品体系如何让企业活不过三年
当一个企业用传统做软件的思维去运营公司时,一个致命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第一环:轻视产品
有些技术创始人主导,认为技术是1,其他是0。他们把产品经理等同于项目经理或原型工具人(90%的企业也确实是这么用PM的),认为产品经理毫无用处,资源全部堆在技术或者销售上。
第二环:陷入定制,成为苦哈哈的外包
没有强势的产品经理去定义水面下的产品体系。导致销售签回来一个项目,技术团队就被动地开发一个特供版。做了10个项目,就有了10个无法复用、无法打通的孤岛。公司变成了高级软件外包公司。
第三环:价值无法累积,一直在原地踏步
因为没有标准化产品这个载体,公司的研发投入无法形成复利。团队的经验、客户的反馈、沉淀的数据……所有这一切都无法沉淀到一个核心产品上使其不断进化。公司一直在用时间换钱,而不是用产品换规模。
第四环:产品死亡,活不过3年
由于定制项目的利润率极低、交付成本极高、回款周期极长。团队疲于奔命,现金流紧绷。一旦市场环境变化或大客户流失,公司立刻死亡。
第五环:企业丧失生命力
这家公司不是死于技术不行,而是死于商业模式的失败。它没能从技术作坊转型为产品工厂。
而最可悲的是,幸存者和投资人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看,这个AI方向不行,而不是看这家公司没有产品能力。
这就导致下一波创业者,可能还在重复这个重技术、轻产品的错误,恶性循环得以延续。
三、决胜点:从0-1的技术破局,到1-10的产品规模化,为什么产品体系是规模化的核心?
这几乎是所有技术驱动型公司发展的标准路径和最大的坎。
0-1阶段:技术为王,拼的是可行性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验证技术能力。技术团队是英雄,目标是做出令人信服的技术奇迹Demo。此时的口号是:先做出来,能用就行。这也是我们目前90%的公司拥有的状态。
1-10阶段:产品决胜:拼的是可复制性
一旦有了第一个客户或项目,挑战才真正开始。客户会提出各种定制化需求。如果没有产品经理,技术团队就会被牵着鼻子走,沦为高级外包,陷入项目制泥潭。
产品经理的价值,正是在1这个节点强势介入,成为企业从1到N规模化的核心引擎。
他/她必须做三件反直觉但至关重要的事:
1.价值逻辑的跃迁:从解决个案到定义范式
定制化(1):满足特定客户A的所有需求,无论多独特。成功标准是客户A满意。
产品化(N):找到100个类似客户的最大公约数需求。成功标准是市场占有率。
PM的作用:顶住销售和客户的压力,勇敢地说No,拒绝那些偏离主航道的个性化需求。他的核心能力在于,从无数个案中,淬炼出行业的本质痛点与通用需求,定义出解决问题的标准范式。拒绝非共性需求,不是傲慢,而是对产品愿景的坚守和对规模效应的信仰。
2.商业模式的跃迁:从贩卖时间到复制价值
项目收入:贩卖时间:收入=人数×单价×时间。这是线性模型,每一个新订单都意味着近乎100%的边际成本。
产品收入:复制价值:收入=产品单价×客户数量。一旦产品成型,复制它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使收入曲线具备指数级增长的潜力。边际成本极低。
PM的作用:他设计的标准化产品体系,使得这种规模化的收入模式成为可能。
3.组织能力的跃迁:从能力依附于个人到能力固化于产品体系
定制化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几个资深工程师、几个大销售,他们懂客户。能力是个人化的、隐性的,公司规模受制于人。
产品化公司:核心竞争力是产品本身。产品的设计封装了公司对行业的所有理解。组织效率极高。
PM的作用:他是首席的知识编码官。他将顶尖工程师的算法、行业专家的洞察,全部编码进产品的架构与逻辑之中。即使最初的骨干离开,产品的核心能力依然存在。他构建的是一个能产生结构性复利的系统,让每一次服务都能转化为下一次产品更新的素材。
总结而言,从0-1靠技术,从1-10靠产品。产品经理,就是帮助公司在1这个节点上,完成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工厂惊险一跃的设计师。他重构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公司的价值逻辑、商业模式和组织能力。
四、战术篇:产品化的规模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AI产品经理不只是让一个功能亮起来,而是让一套价值-数据-能力-商业的系统自运转、自学习、自复利。
以下是一套可供实践的框架:
1、体系化设计:从做出来到做成势的五个维度
(1)从需求理解到目标-路径映射
将模糊的业务意图,拆解为可计算、可优化的目标函数,并精准映射到AI检索→推理→生成→校验的技术路径上。
(2)摒弃按钮与流程,构建能力的乐高积木
将Prompt、工具函数、数据流进行模块化设计,打造一个可配置、可插拔、可观测的产品骨架。这确保了能力的复用性与快速的A/B测试。
(3)超越上线即成功,追求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健康度
能跑:稳定性、时延、成本可控。
能用:用户转化率、留存率、NPS健康。
能增值:数据飞轮。
能反馈:用户的纠错能顺畅地回流,驱动模型与策略的迭代。
(4)用实验驱动取代需求清单驱动
行动:将核心能力抽象为标准化策略单元,跨场景复用,以指标-假设-实验的科学循环驱动产品路线图。
(5)遵循价值验证-路径固化-产品化包装的三步法
行动:先通过MVP验证核心价值;再将成功的解决方案固化为标准模型路径;最后完成产品化封装。
真正的规模化,是让产品形成一个强大的内在飞轮,能够自己长大:触发入口→价值瞬时感知→数据沉淀→策略/模型优化→提供更大价值
五、从技术作坊到产品帝国,这才是终局之战
我们已经详细拆解了为什么(Why)要产品化(实现三大转型),和怎么办(How)去产品化(落地五大维度和飞轮)。
至此,路径已经清晰。
这不是一个新故事。
我们开篇提到的似曾相识,是中国SaaS和软件行业失落的十年里,无数技术公司踩过的定制化陷阱。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它总押着相同的韵脚。
而这一次,在AI领域,这个陷阱的闭合速度,快了十倍。
AI革命的下半场,竞争的核心早已不是谁的模型跑分更高的技术之战,而是谁能率先摆脱定制化引力,实现规模化盈利的商业模式之战。
从0到1是技术的破土;从1到10,是产品的生长。
而连接这两者的,正是那位被严重低估且带着嘲讽意味外号的“小CEO”——产品经理。
他不用写最复杂的代码,但他设计整个系统的生命线。
他不直接面对每个客户,但他定义价值传递的通用语言。
他不在销售一线拼杀,但他打造了能规模化进攻的武器库。
他的工作是把技术的火花变成商业的引擎。
在AI重塑一切的时代,愿每一位技术创业者,都能找到你的产品合伙人;愿每一位产品同行,都能成为那个构建体系、而不只是画原型的破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