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体验方盒子SUV, 续航1400km, 空气悬架+CDC减振器

2025 年 10 月 19 日纵横 G700 正式在全球市场推出后,我第一时间前往线下门店近距离接触了实车,同时也仔细研读了品牌方公布的配置详情与前期测试数据。这次分享不会涉及各类宣传话术,仅从个人实际观察与体验出发,为关注硬派 SUV 的消费者提供一份真实参考,毕竟对于这类车型而言,实际使用感受远比华丽辞藻更有价值。

在试驾场地进行短暂体验时,纵横 G700 的动力表现给我留下了初步印象。它搭载的鲲鹏超能混动 CDM-O 系统,官方给出的综合功率为 665kW,综合扭矩达 1135N・m,百公里加速时间 4.6 秒。实际驾驶中,起步阶段动力反馈比较及时,没有明显的延迟现象;即便车内乘坐 4 名乘客,在红绿灯起步时也不会出现动力不足的 “肉感”。当车速处于 80km/h 状态下,深踩油门加速至 120km/h,动力输出依旧能及时跟进,在需要超车的场景下,这种动力储备能让人更有信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款车的整备质量超过 3.4 吨,在城市道路行驶时,灵活性表现一般,尤其是在狭窄路段停车,需要格外留意车身尺寸,避免剐蹭。续航与油耗方面,官方数据显示 CLTC 纯电续航超过 120km,若仅用于日常通勤,一周充电一次基本能够满足需求;综合续航可达 1400km,馈电状态下油耗为 4.2L/100km,和部分燃油硬派 SUV 相比,在燃油经济性上有一定优势,这对于需要长途穿越的用户来说,能减少频繁寻找加油站的麻烦。

悬挂系统是纵横 G700 驾驶体验中较为突出的部分。全系车型均配备五连杆空气悬架,并且搭配了 CDC 可调阻尼减振器。空气悬架支持五挡高度调节,调节范围在 - 50mm 到 + 90mm 之间。在城市道路行驶时,将悬架高度降至最低,此时离地间隙为 240mm,车辆过弯时车身侧倾程度不算明显;若前往越野场景,把悬架升高到最高位置,离地间隙可达到 320mm,面对高度约 30 厘米的石块,缓慢行驶基本能够顺利通过。CDC 减振器会根据路况实时调整硬度,通过减速带时,阻尼会自动变软,滤震效果尚可,不会产生过于生硬的颠簸感;在高速过弯时,阻尼则会变硬,对车身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使得车辆在日常舒适性与越野操控性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不过结合我从汽车售后行业朋友那里了解到的信息,空气悬架属于精密系统,日常使用中应尽量避免长期停放在凹凸不平的路面,否则悬架会持续处于受力状态,可能对使用寿命产生影响。此外,建议每 6 个月检查一次气囊是否存在破损、漏气情况,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处理,保障行车安全;同时,悬架系统的橡胶件应避免接触润滑油,以免加速老化,在车辆保养时,可以特意提醒维修人员注意这一点。

从外观来看,纵横 G700 采用了硬派 SUV 常见的 “方盒子” 造型,车身线条平直,车顶并未采用溜背设计,轮眉略微向外凸起,营造出一定的越野硬朗气质。前包围采用三段式设计,中间位置预留了绞盘安装接口,官方信息显示全系车型都可选择加装 12000 磅绞盘,对于经常前往野外的用户来说,这一配置实用性较强 —— 若车辆陷入困境,无需单纯等待他人救援,自己也有机会尝试自救。车顶支持加装行李架平台,在长途穿越时,方便放置帐篷、登山包等物品;侧门配备了上车踏板,我身高 175cm,上下车时无需费力抓着门框,相比部分硬派 SUV 的设计更为贴心。不同版本在外观细节上存在差异,例如顶火共创版的发动机舱盖增加了进气风道,中网采用黑色设计,越野风格更为鲜明;基础版外观则相对低调,消费者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版本。

坐进车内,纵横 G700 的内饰并未走奢华路线,更多体现的是实用设计理念。车内 80% 的区域采用软质皮质包裹,顶棚触感接近鹿皮,整体质感还算不错;门板、中控台下方等容易发生摩擦的部位,使用了耐磨橡胶材质,我在观察实车时发现这些部位沾有少量浮泥,销售人员用湿布擦拭后便恢复干净,无需过度担心留下污渍。副驾驶一侧有一个凸起的扶手,起初我以为只是装饰,后来了解到这是专门设计的 “越野扶手”—— 在通过颠簸路段时,副驾乘客抓住扶手能稳定身体,避免过度晃动。车内配备了 35.4 英寸贯穿式大屏,搭配 15.6 英寸中控屏,后排还设有 17.3 英寸吸顶屏与 8.88 英寸空调屏,四个屏幕可实现联动且互不干扰。比如副驾乘客调节空调时,不会对主驾的导航界面造成遮挡;后排乘客观看动画时,也不会影响驾驶操作。物理按键集中在中央扶手区域,采用金属凸起设计,便于盲操时通过触感分辨,例如 “低速四驱” 按键比其他按键稍大,驾驶过程中无需低头寻找,凭借触感就能准确按压,对提升越野时的安全性有一定帮助。不过有个细节需要注意,屏幕边缘容易沾染指纹,日常使用中需要经常擦拭。

空间表现方面,我体验的是纵横 G700 的常规版本,后排腿部空间较为宽敞,我坐入后排后,膝盖与前排座椅之间仍有两拳多的距离,即便后排安装了儿童安全座椅,再乘坐一名成年人也不会显得过于拥挤。后备厢基础容积官方标注为 850L,根据我的目测,放置两个 28 寸行李箱加一个折叠婴儿车没有问题;若将后排座椅放倒,后备厢容积可拓展至 2030L,露营所需的帐篷、折叠自行车,甚至小型救援工具,基本都能容纳。前排门板的储物空间设计比较巧妙,能够同时放置两瓶 1.5L 矿泉水和一把折叠工兵铲,中控台下方设有隐藏储物格,放入车钥匙、平板等物品正合适,在越野时取用工具也更为方便。

越野能力方面,纵横 G700 的涉水性能值得一提。在车辆上市前 3 天,也就是 10 月 16 日,纵横 G700 在芜湖长江黑沙洲渡口完成了横渡长江测试,全程 1480 米,耗时 22 分钟,入水后行驶速度约为 7 千米 / 小时,最终平稳靠岸。官方资料显示,这款车的发动机、变速箱、电机、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均采用 IP68 级防水处理,发动机采用正时罩盖整体设计,可减少前油封与水接触的机会;点火线圈进行了密封处理,气门室罩盖还设有排水设计,通过这些细节设计降低零部件进水风险。涉水深度方面,非空悬状态下为 900mm,空悬状态下可达 970mm,大约到成年人腰部位置。遇到暴雨天气导致的积水路段,只要积水深度不超过这一范围,缓慢行驶基本能够平稳通过。但需要注意的是,车辆涉水后需及时进行维护,我查阅过类似防水车型的使用建议,即便标注了 IP68 级防水,涉水后也应及时清洗底盘,冲掉附着的泥沙,尤其是零部件连接处,防止泥沙长期堆积影响密封效果。此外,要检查车门、天窗的防水胶条,若发现胶条出现裂纹、弹性下降等情况,需及时更换,这对维持车辆密封性至关重要;如果是在海边场景,尽量避免车辆涉水,因为海水中的盐雾容易对零部件造成腐蚀。

在越野配置上,纵横 G700 “标配三把锁” 是一大特色 —— 前后锁为电控牙嵌式差速锁,搭配能量中锁,官方表示锁止响应时间不到 0.1 秒。在泥泞、沙地等复杂路况下,动力分配及时,能降低车辆陷车的概率。同时,车辆提供 “X+14” 种驾驶模式,新手用户可选择 X 智能模式,系统会自动判断路况并调整参数;喜欢自主操控的用户,则可手动调节各项细节参数,这款车的扭矩放大倍数可达 23.79 倍,在应对交叉轴、炮弹坑等地形时,能提供一定的动力支持。我在越野基地体验岩石模式时,车身倾斜角度接近 30 度,仪表盘可实时显示车身状态。不过需要留意的是,不同配置版本的底盘调校可能存在差异,例如部分版本未配备 CDC 减振器,消费者在选车时可对照配置表仔细确认。

卫星通讯功能是纵横 G700 的另一大特点,官方将其命名为 “纵横苍穹互联”,该功能支持双向语音与紧急救援,还将卫星通信链路与车载 ECALL 系统融合,提供主动 ECALL 和手动 ECALL 两种模式,可实现 24 小时待命。对于经常前往新疆、西藏等手机信号较弱的偏远地区的用户来说,这一功能能增加一份安全保障,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无需过度担心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

服务保障方面,官方提及提供 13 条专属穿越线路,像巴彦淖尔渡阴山、克拉玛依魔鬼城等热门越野路线均在其中,同时设有 200 多个纵横驿站,可提供救援、补给、住宿等服务,用户前往这些路线游玩时,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制定攻略。全国范围内还有多个越野基地,如广州南昆山、宁波龙极、成都五项越野中心,购车后用户可前往这些基地体验场地越野。此外,首任车主享有终身整车质保,空气悬架等核心零部件也包含在质保范围内,这使得用户在后期用车过程中,无需过多担忧维修成本问题。

综合来看,纵横 G700 给我的整体感受是 “兼顾性较好”—— 既具备硬派越野所需的防水性能、三把锁、高离地间隙等配置,又拥有日常用车注重的舒适性与低油耗表现;同时还考虑到极端场景下的安全需求,例如卫星通讯功能。不过这款车也存在一些需要留意的地方,比如车身宽度较大,在老小区等狭窄路段停车时需要更加小心;目前配件供应链尚不完善,如果用户有深度改装需求,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对于喜欢户外出行、偶尔想挑战复杂路线,同时又不想牺牲日常通勤舒适性的消费者来说,纵横 G700 可以作为一个参考选项。建议大家待线下门店配备试驾车后,亲自前往体验,重点感受悬挂的滤震效果与动力响应情况,毕竟每个人的驾驶习惯不同,只有亲身体验后,才能做出更符合自身需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