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崩了又崩, 保时捷傻眼了

保时捷痛失中国市场,这一代“有钱人”不爱德国进口了。

上半年,保时捷发布全球数据,累计交付14.6万台新车,同比下滑6%,保时捷只有中国市场下滑?完全不是。

欧洲(德国除外)市场下滑8%,德国本土下滑23%。

中国市场下滑的更猛,从2022年开始就一路滑坡,22年下滑2.5%,23年下滑15%、24年下滑28%,今年上半年继续下滑28%。

汽车市场“不景气”, 但像保时捷下滑速度这么猛烈、持久,且没有任何反扑迹象的品牌太少了。全世界,只有北美市场的销量在上涨,其它市场对保时捷都不友好。

为什么?主要原因还是以下几个:

1、中国市场的选择增多,过去是单一的燃油车技术路线,保时捷在这个传统的技术路线中有技术、品牌传承、文化沉淀优势。

消费路线会从BBA转向保时捷,以固定的方式升级。

但现在的市场有很多技术路线,纯电、PHEV、REEV,保时捷不是唯一的高端化选择,而且BBA阵营随着新能源的冲击,有明显的价格下滑问题。

保时捷作为消费链条中的一环,也必然会下调价格、销量损失也是必然。

2、光环损失,消费者不愿意为高溢价买单。

超级豪华品牌的属性就是光环,大量消费者选择保时捷的目的就是“你品牌价值够强、你能提供不一样的社会眼光”。

保时捷品牌的口碑不错、性能、质量、进口、高端,这些都可以匹配高端人士。

但问题的关键是,长期以来保时捷产品的更新速度慢、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智能化进步速度快,保时捷的单一路线没办法支撑起高端人士的额外需求。

在营销上,保时捷逐步被边缘化,产品选择上,保时捷则呈现出了传统的油车路线,逐步被人所抛弃。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高端品牌深度匹配的就是营销策略,在营销上保时捷的打法落后一截,被很多竞争对手截胡,这很尴尬。

作为保时捷曾经的车主,从产品上来说,保时捷没有问题。

无论是最入门的Macan,还是高端车型帕拉梅拉、911、卡宴,这些产品在质量上,做到了稳定和性能的共存。

同时别具一格的设计理念,原创度极高、口碑扎实,从机械品角度来看,保时捷是合格的。

但问题的关键是,现在这个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机械商品,更要主流的科技、主流的营销表现。

这些保时捷都没有,很遗憾。

从保时捷的规划上来看,没有新的改变出现,无论是营销、座舱科技、动力系统还是新产品,都是在此前的基础上做优化、调整。

这种小幅度的改动不能吸引消费者,也就是说在这个市场中,保时捷的下滑还没有停止。

毕竟其作为超豪华品牌,价格要远远高于BBA,当下的BBA定价体系已经崩溃,保时捷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降价,但降价幅度不够高。

而且降价之后的单车均价,也要远远高于BBA。

这里存在的价值、价格不对等问题,很多人是接受不了的,也就是说不是保时捷不行了,而是越来越多人不认为保时捷值这么多钱。

比如说北美市场,卡宴定价8万、9万美金,算下来国内还是要比北美贵了30%左右。

BBA的海内外价格基本上持平了,5系、A6和X5这些车,国内市场基本上没啥溢价了,所以保时捷的最终状态也和BBA一样:

不存在什么溢价,国内市场的保时捷定价大概率和北美定价一样,才能够稳定不下滑。

声明:相关图片数据来源保时捷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