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P7方向机失灵风波升级: 安全底线岂能“打胶”补救?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日小鹏汽车因方向机失灵问题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多位小鹏P7+车主反映行驶中突然失去方向助力,部分甚至出现方向盘锁死的极端情况。尽管问题疑似与旧款方向机设计缺陷相关,但厂方迟迟未发布召回公告,仅对部分“维权激烈”的车主更换方向机,大多数则以“打胶”处理方式应对,引发大规模质疑与投诉。
打胶处理 = 修复?or 掩盖?
面对“方向盘锁死”的严重安全隐患,小鹏汽车选择的应对方案居然是“打胶”?这一方式不仅令人诧异,更让人质疑其对消费者安全的敬畏之心。
众所周知,方向机是车辆的核心安全部件之一。任何针对其缺陷的非系统性、非工程级修复行为,不仅难以经受长期使用与极端环境的考验,更有可能演变为致命风险。“打胶”治车,无异于“膏药贴骨折”,既不是召回,也不是升级,只是一种短期掩盖问题的手段。
被区别对待的车主:“闹得凶”的才被更换?
更令人不安的是,《经济参考报》援引投诉内容指出,只有个别“闹得凶”的车主才获得方向机更换机会,其他用户只能接受“打胶修复”。这一“选择性响应”模式,实质上是对品牌声誉的自毁——在本应一视同仁的安全事件中,居然出现维权门槛的“双标待遇”。
此举不仅撕裂了用户信任,也严重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安全保障的基本原则。
旧款有缺陷,新款已改进,为何不召回?
据投诉信息透露,小鹏已在新车中更换了升级版方向机线束,显然已知晓旧款产品存在设计隐患。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缺陷存在、风险明确、技术升级已经完成,为何仍迟迟不宣布召回?
答案可能很现实:召回意味着成本、声誉、风险,而“打胶”则是最省事的止损方案。然而,智能汽车不是一场单纯的产品迭代游戏,而是对用户生命负责的系统工程。一旦车辆在高速状态下出现方向失控,后果将无法承受。
别让智能化遮住安全底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如果脱离了质量与安全保障的基础,这句口号终将失效。今天的小鹏已不再是初出茅庐的造车新势力,而是站在资本与公众双重聚光灯下的汽车品牌。在这个位置上,任何回避安全问题的操作,都不仅是对用户的不负责任,更可能是对整个行业信任基础的消解。
智能汽车不是实验室里的PPT,而是公路上飞驰的生命舱室。面对重大质量缺陷,小鹏应尽快采取全面召回措施,而不是继续将责任“打胶”处理。
稿件参考来源:《经济参考报》《电鳗财经》、黑猫投诉平台等公开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