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寻新记|汶纳新材料: 用MOFs技术筑起电池“高温防火墙”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许伊雯通讯员孔晓睿

当电动汽车穿梭于城市街巷,当便携电子设备成为生活必需品,电池安全已成为关乎产业发展与公众生活的核心议题。

传统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关键组件隔膜极易收缩,导致正负极直接接触引发短路,甚至引发爆炸等严重后果。提升电池隔膜的高温稳定性,成为破解电池安全难题的关键。

今年7月,浙江汶纳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汶纳新材料”)的MOFs隔膜产线进入中试运行阶段。在这场与电池高温隐患的较量中,85后创始人张漩和团队正以创新材料技术,推动一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电池安全革命”。

汶纳新材料实验室

从实验室走向创业场,产业痛点催生变革

张漩的科研生涯始终围绕“多孔材料”展开。从兰州大学化学本科、物理化学硕士,到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材料工程,2018年,他博士毕业后,回国任职西南大学副教授。

但讲台与实验室间的割裂感让他日渐清晰:“高校科研的成就感多停留在论文层面,许多技术卡在实验室阶段,永远看不到产业化。”

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安全事故却频发成行业痛点。三星手机电池自燃、电动车起火等新闻不断刺激公众神经。“隔膜是电池安全的关键,受热收缩就会让正负极接触引发灾难。”张漩敏锐意识到,解决隔膜问题迫在眉睫。

此时,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特殊性能进入他的视野——丰富的空隙、规则的孔径、高表面积,且在封闭电池环境中稳定性优异。一个大胆的念头成型:用MOFs替代传统氧化铝涂层,重塑电池隔膜。

纳新材料创始人张漩

2021年初,怀揣创业梦的张漩深入考察储能企业,洞察产业风向与“卡脖子”难题;2022年底,汶纳新材料正式成立,专注MOFs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他坚信,随着成本降低,MOFs材料将迈向大规模商业化。

从被动防护到主动免疫,重塑电池安全体系

“传统陶瓷涂层就像给隔膜穿‘防弹衣’,而我们是重构了它的‘骨骼’。”张漩向潮新闻记者这样比喻MOFs技术的突破。

两年来,团队在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实验室持续攻关,实现了前沿技术从0到1的突破。基于MOFs的涂层能让隔膜在400度高温下保持稳定,而传统电池隔膜在160度就可能因收缩引发短路。

MOFs的规则孔道结构不仅能阻隔电极接触,还能均匀离子流以延长电池寿命,让隔膜从“被动防护”升级为“主动免疫”。

隔膜样品

技术突破恰逢政策东风,2025年6月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发布,明确2026年7月起动力电池热失控后须“不起火、不爆炸”。在此背景下,汶纳新材料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张漩充满信心,他算了一笔账:仅替代传统涂覆材料,国内市场规模就超百亿元。目前公司年产能已达20吨级,并与天津中能锂业、宁德新能源等展开合作,预计2026年底实现首款隔膜产品商用。

从科研者到创业者,推动技术产业化落地

从科研者到创业者,张漩走过了一段“没有回头路”的转型之路。

“现在主要跑市场,做企业不仅要懂技术创新,还要链接资源、洞察客户需求。”他坦言,将实验室成果推向市场如同跨越从1到10的鸿沟:“验证产品要占用大企业产线,改进需数百万仪器,初创团队根本无力承担。”

转机来自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支持。中心不仅开放100多台套高端仪器共享,更配备法务团队协助专利转化,还促成与知名新能源企业的合作对接。政府组织的高频次技术沙龙、产业链对接会,让企业家、科学家和投资人形成共生网络,“这让我一年认识的人比在重庆五年的还多。”张漩感慨道。

2025年初,汶纳新材料完成105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国内顶尖创投机构英诺天使基金。“资本看中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我们在电池产业变革窗口期的卡位能力。”张漩分析。

固态电解质样品

“科研人员创业的终极目标,是让技术从论文走向生活。”眼下,公司中试车间正组装无人机电池样品,“无人机企业对电池性能要求苛刻,且对新材料接受度高,是理想的首批客户。”

而技术的想象空间不止于此。从居家机器人到AI眼镜,再到低空经济,安全高能的电池,正在成为未来产业的硬核基础。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