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仅0.009毫米! “厦门造”钨钢钻头突破“极限尺寸”

国产钨钢钻头实现重大突破。近日,厦门麦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成功生产出直径仅0.009毫米(9微米)的钨钢钻头,可应用于半导体、医疗器械(如心脏支架微孔加工)等高端制造领域。这也意味着我国在0.01毫米以下超微钻头这一“微观战场”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钻头虽小,却是工业制造的‘牙齿’。”麦达智能董事长刘光达介绍,半导体等高端制造如同在“头发丝”上建高楼,对钻头的精度要求极高——不仅要精准钻孔,还需将误差控制在微米级。长期以来,0.01毫米被视为国产钨钢钻头的“极限尺寸”,全球能稳定量产更小规格的企业屈指可数。

0.009毫米,大致相当于普通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从0.01毫米到0.009毫米,看似只是0.001毫米的微小跨越,实则是一道技术“鸿沟”,必须在材料配方、加工工艺与质量控制上实现协同突破。

“研发团队创新采用了‘反常识’的材料配比,在提升硬度的同时增强韧性。”刘光达介绍,“尺寸越小,硬度与韧性的矛盾越突出,太硬容易裂,太韧又会导致钻孔时‘跑偏’。我们经过多次配比试验,最终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在加工环节,研发团队实施微米级攻坚,不仅将钻头直径推进至0.009毫米,更将刃口锋利度误差控制在0.3微米以内,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研发成功只是第一步,高良率、稳定量产才是关键。为此,麦达智能搭建了“从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监测体系,为每个钻头打上微米级激光标记,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

一根微钻,丈量着中国制造的精度,也见证厦门科技企业向“新”前行、向“高”登攀的坚定步伐。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麦达智能深耕精密工具制造领域多年,近年来聚焦产业链与价值链高端环节,加速向半导体加工工具转型。此前,公司先后突破0.015毫米、0.01毫米等关键尺寸。

“练就‘毫厘之功’,靠的是心无旁骛、坚守主业。”刘光达表示,如今公司不仅实现核心技术自立自强,更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认可,产品已出口至日本、韩国等国,“在部分关键指标上,比如连续钻孔寿命,我们的产品已优于国际品牌。”

(厦门日报记者林露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