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技术, 无人机, 产业定位
先说说,无人机总体上分为军用和民用两大类,民用又分工业级和消费级无人机。光启的核心业务,正是军用无人机与工业级无人机蜂群的研发生产(大疆主战场是消费级无人机)。单是“蜂群”这一形态,就注定了其背后潜藏着海量的市场需求。
无人机蜂群的核心要义,就一个词:规模可控。这话听着简单,真要落地却难如登天。在外人眼里,可能就是“哇,几百架无人机一起飞”的震撼场景。
最直观的莫过于城市灯光秀,动辄几千上万架无人机同步表演,看着热闹非凡。但这类应用,无人机其实全靠GPS定位,每架的飞行轨迹都是表演前就按时间节点预设好的GPS路线,说穿了,每架小飞机都像个被遥控棋子,没什么自主能力。
而光启琢磨的从来不是造这样小飞机本身,就是超材料无人机,光启也就是提供超材料部件。造飞机那是光启合作伙伴的强项,他们能把飞机造得又好又便宜。
而光启死磕的是:当成百上千架东西在天上飞时,怎么让它们真正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智能蜂群’?而不是一群被遥控棋子!
光启的无人机蜂群技术储备,其实就集中在“大脑”和“神经”上。第一是“大脑”,也就是指挥控制系统。这玩意儿不是简单的遥控器放大版。光启搞的是能同时调度、管理、动态调整成百上千个节点的智慧中枢,说白了就是AI技术在无人机蜂群中的应用,时髦吧!
想象一下,就像放羊,但不是一只只地赶,是整个羊群根据指令、环境,智能地变换队形,协同完成一个目标。里面包括复杂的人工智能算法,实时态势感知和决策。谁该去哪儿?出了意外怎么快速补偿?资源怎么动态调配?谁吸引火力?谁踹门?谁致命一击?
这都需要极其强大的算力和智能。光启在这方面的积累是多年的底子,不仅仅是算法,还包括如何在强干扰、复杂电磁环境下依然保持可靠指挥,这也是光启超材料无人机的优势。
另外就是这群“羊”之间怎么高效“说话”——这就是通信和组网能力。无人机不是孤岛,它们之间要共享信息,协调动作。光启研发的自组织、高抗毁、低延迟的“神经网”,能让成千的节点在高速移动中保持实时、稳定的信息传递。
这听起来像互联网,但在天上高速移动、数量巨大、还面临各种干扰的场景下,难度是指数级上升的。光启在通信协议、射频技术、抗干扰这些底层的硬技术上下了大功夫。
为啥说核心是数量?数量就是力量,这不假,但失控的数量就是灾难。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可控的数量。你有本事控制50个节点,和能可靠地控制500个、5000个节点,带来的可能性和战斗力是天壤之别。
只有规模上去了,才能实现真正的“蜂群智能”——像自然界里的蜂群、鸟群那样展现出超越个体的集体智慧。这个规模门槛,才是光启关注的、衡量技术是否突破的核心指标。
所以光启说赋能,说“不造飞机”,不是客气话,是战略选择,这定位类似华为说不造汽车赋能汽车是一个路子。
整个产业链需要分工协作,有人擅长造高性价比、好用的飞行平台;有人擅长做任务载荷;而光启,聚焦在解决这个规模体系的指挥、控制、通信和协同智能的终极难题上。
谁能在自己的环节做到顶尖,能无缝嵌入光启构建的“蜂群生态”,光启就和谁深度合作,把整个系统能力往上带。
其实很简单,未来的战争、应急救援、大型物流调度、城市管理……越来越多场景需要的是“群能力”,而不是单个明星装备。
谁能低成本、高效率、高可靠地掌控大规模的空中节点网络,谁就能定义下一代低空应用的标准形态和规则。光启就是想成为这个“规模控制”能力的提供者,做整个低空产业链的“操作系统”和“协同引擎”。
归根结底,光启做的是“让庞大的低空系统变得有序、可控、好用”的底层科技。蜂群只是个表现,它背后是整个低空域智能化、集群化运作的未来。
说白了,光启的野心就是用隐身、抗干扰、低成本的“蜂群铁三角”,把自己焊死在无人机蜂群产业链顶端。
光启乐山的每一次试飞,都在把自己的护城河挖得更深。将来“无人机蜂群”可能只剩两种玩家:光启,和那些需要光启技术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