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天衣无缝”的焊接工匠
追求“天衣无缝”的焊接工匠
常州日报记者 秋冰 通讯员 常工宣 毛人杰 徐靓蕾
在焊接领域,中车常州车辆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杨福才是“奇才”,两次登上央视舞台,8年里带领团队攻克生产技术难题30余项,为企业直接创效上千万元。
2001年,杨福才考入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焊接专业,从此与焊枪结下不解之缘。
2006年,中专毕业的杨福才进入中车常州车辆有限公司,被安排在铁路货车修理检修流水线。他有幸碰到了两位好师父——朱剑涛和戚健东,他俩都是中车技能专家,不仅向杨福才传授技艺,还悉心培养他独立思考与操作的能力,燃起了杨福才立志成为优秀焊工的梦想。短短一个多月,吃苦好学的杨福才就顺利出师。
电焊是个苦行当,不脱几层皮、不烫一身疤,很难有长进。采访中,杨福才挽起衣袖,粗略地数了数,手臂上有大小烫疤近30个。这些烫疤,见证了他对“焊工”岗位的执着。杨福才说,为保证加工焊接件的品质,即使被烫伤也要咬牙坚持不动。“因为,一旦中途停止焊接或手臂晃动,就可能对焊板造成更大缺陷,有时会造成加工件直接报废。”
“焊接功夫好不好,只要看手工电弧焊的‘仰对接’技术。这是板材焊接中的难点,既要保证铁水不往下掉,又要保证平面焊的质量。”杨福才说,只要一有空,他就会练仰焊。
看似一条简单的焊缝,要把它焊得结实可靠、焊得横平竖直、焊得美观耐用,非常讲究电压、电流间的配合。“灯泡上断铁丝”“水中电焊补漏洞”是杨福才登上央视大舞台展示的两项绝技。“水中电焊补漏洞”模拟了压力容器和水管管道破裂的突发情况。这项操作要克服“水易导电操作不当会产生危险、水火不相容、水压下焊材不易融合”三大难点,在电焊弧光很强的情况下,把漏洞修补完成。“灯泡上断铁丝”则是用火焰割炬割断缠绕在灯泡上直径1毫米的铁丝,展示的是手工精细切割。杨福才说:“这些技术都是在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有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焊接难度远比舞台上表演的更大。”
在70吨级铁路货车中梁鱼腹焊接工艺上,杨福才大胆提出了使用气体保护焊代替手工焊打底的新工艺,有效解决了“手工焊条补焊药皮”“焊渣等杂物不易除尽”“焊缝容易产生夹渣”等缺陷,焊缝合格率由原来的60%提升至100%,每根梁的焊接时长由2人4小时减少至1人2小时。
在成长为优秀焊工的同时,杨福才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焊接手。他领衔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通过技术攻关、培训授课等工作,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20余人,带领团队开展技术培训200多次,培训职工2000多人次。
工作室以轨道交通装备焊接工艺提升为主线,针对企业生产的难点痛点问题,持续开展精益改善活动。其中,仅“新能源余热回收设备工艺技术研究和效率提升”一个项目,就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800余万元。
说到智能焊接技术是否会对人工焊接造成威胁时,杨福才自信地说:“我们追求的是‘天衣无缝’,高难度的焊接还是要人来完成的。”
来源: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