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监管不断升级 奇瑞出招应对

5 月 13 日,奇瑞汽车开展了一系列碰撞实测,并在举办的 " 安全之夜 " 活动上发布了智慧安全系统及前瞻安全技术成果。
奇瑞提出 " 全域安全生态 " 概念,覆盖电池、车身、智能驾驶等多个维度:电池安全方面,奇瑞车型搭载的电池采用锁子甲结构设计,已通过远超国标的挤压、穿刺测试,碰撞后 2 毫秒切断高压电;车身设计方面,奇瑞汽车全系采用笼式车身,小型车奇瑞小蚂蚁搭载全铝框架,旗舰车型风云 A9L 配备 720 度环抱式座舱;智能冗余方面,奇瑞的猎鹰辅助驾驶系统增加避碰算法,AI 底盘控制响应速度提升 30%。
以安全技术发布会为窗口,奇瑞汽车意在展示自身在安全方面的实力,同时也构成对当前行业监管与市场呼声的一种应对。2025 年,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狂飙中迎来关键转折点。当科技感与创新成为车企竞逐的焦点时,频发的安全事故却将行业拉回现实。动力电池起火、隐藏式车门把手失效、智能驾驶系统失控等问题,一次次敲响安全警钟。
在此背景下,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 " 工信部 ")连续出台多项强制性安全标准,从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到门把手设计展开全方位整顿,行业监管进入 " 最严 " 周期。
4 月 14 日,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要求动力电池在内部加热、底部撞击、300 次快充循环后仍不起火、不爆炸。新规将于 2026 年 7 月正式实施,倒逼企业升级电芯材料与结构设计。
两天后,工信部叫停智能驾驶功能的公测模式,严禁车企将用户作为测试对象,并要求统一使用 " 组合驾驶辅助 " 术语,禁用 " 自动驾驶 " 等夸大宣传。新规要求车企在功能上市前完成充分验证,且紧急系统升级需按召回流程审批。
5 月 8 日,《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直指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隐患。文件指出,此类设计在碰撞、断电等事故中易导致车门无法开启,增加逃生与救援难度。新标准要求车企强化车门把手的机械冗余设计,规范紧急标识,并提升结构强度。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需在设计中优先考虑紧急场景下的可靠性,而非一味追求科技感。
监管收紧之下,行业内的相关企业积极应对并推出应对策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表态称其电池产品已提前满足新国标。宁德时代称,麒麟电池通过 4C 快充与 800V 高压平台实现 10 分钟快充,且通过多层防护设计抑制热失控;比亚迪称,刀片电池凭借 6C 超充和 " 本征安全 " 结构实现行业领先。
" 禁止公测 " 新规迫使车企转向虚拟测试。华为、小鹏等企业开始加大仿真平台投入,通过 AI 模拟极端场景。不过,仿真技术的可靠性当下仍存争议,有业内人士指出:虚拟测试无法完全替代真实路况,成本与周期的增加可能延缓功能迭代速度。
隐藏式车门把手曾是高端车型的标配,但新规要求下,机械冗余设计成为刚需。未来车门设计将更注重 " 显性安全 ",科技感将让位于可靠性。
工信部的系列政策传递出明确信号:汽车安全正从合规底线升级为技术高地,一场从设计理念到技术路线的深度变革即将拉开帷幕。
新国标和新要求实施后,动力电池单体制造成本预计上浮 10% — 15%,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研发周期延长 6 — 12 个月。未来,缺乏技术储备的企业可能退出市场。
实际上,频繁的安全事故已改变用户偏好。第三方调研显示,2025 年购车者将 " 安全配置 " 权重从第五位提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续航里程。车企的品牌形象需从 " 科技先锋 " 向 " 安全卫士 " 转变。
此外,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安全标准的升级还将影响国际规则制定。有消息称,欧洲监管机构已启动对中国新国标的评估,或借鉴其框架。若国内企业率先突破技术难点,有望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