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轻人用得起激光雷达, 零跑B01的技术普惠真干实事
上市仅3个月,零跑B01的销量表现始终没让人失望,今年9月份其销量达到12652辆,并且连续两个月实现销量破万。这一成绩在竞争异常激烈的12万级纯电轿车市场显得尤为不易,它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这款产品的认可,更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中国年轻一代汽车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12万级别的纯电轿车市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细分市场长期以来处于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应用的“尴尬地带”,同级主流车型甚少搭载真正能够为城市复杂路况提供有效帮助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即使具备高阶智能驾驶能力的车型,像小鹏MONA M03,其采用的则是比较独特的纯视觉路线,埃安RT虽然也提供了搭载激光雷达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但也要在15万以上的车型才能搭载。
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成本制约。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核心硬件的高昂价格,使得车企很难在控制整车成本的同时,将这些高端配置下放到更亲民的车型上。于是,市场上形成了一种默契:想要体验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预算至少要提高到20万元以上。
零跑B01打破的正是这一固有认知,将激光雷达配置下探至12万元价位,这不仅仅是一个营销噱头,而是建立在坚实技术基础上的产品革新。在多数同价位车型还在使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传感器方案时,零跑B01已经能够为用户提供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这意味着在复杂的城市道路环境中,车辆对周围障碍物的识别精度、反应速度都有了质的提升。特别是在光线不佳、天气恶劣的条件下,激光雷达能够弥补视觉系统的不足,大大提升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零跑能够实现这一技术突破,背后是其长期坚持的“全域自研”战略在发挥作用。通过自主研发核心的智能驾驶算法、控制器等关键技术,零跑摆脱了对传统供应商的过度依赖,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
相关数据显示,零跑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造比例高达65%,这使得其在供应链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同时,与C系列车型共享71%零部件的策略,进一步扩大了采购规模,降低了单个零件的成本。这种垂直整合的研发制造模式,让零跑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还能不断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产品中。
零跑B01的市场表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策略的成功。预售订单中,90后用户占比高达67%,这群成长于数字时代的消费者,对智能科技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不再仅仅关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这些基础参数,而是将智能驾驶能力视为重要的购买决策因素。这一消费趋势的转变,值得整个行业深思。
零跑B01的实践向业界展示了几个关键启示。首先,它证明了高端智能硬件并非天生昂贵,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的有机结合,完全有可能打破“高端配置=高价格”的固有等式。当激光雷达这样的前沿技术能够进入12万元级别的车型,意味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大众化普及已经拉开了序幕。
其次,零跑的模式为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竞争思路。在电动汽车基础技术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单纯的价格战已经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零跑通过技术普惠建立的“技术价值比”优势,可能会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新范式。这种模式不是简单地堆砌配置,而是通过自研能力重构产品的价值体系,让消费者以更合理的价格享受到更先进的技术体验。
更为深远的是,零跑的技术路径可能会加速整个智能驾驶产业链的成熟与发展。激光雷达等核心硬件的大规模装车,将产生海量的真实道路数据,这些数据反过来又会推动算法的优化和迭代,形成技术发展的正向循环。同时,硬件成本的快速下降,也为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普及创造了条件。据业内人士预测,随着零跑等企业的推动,激光雷达的成本有望在未来两年内再下降30%以上,这将进一步降低智能驾驶技术的门槛。
此外,零跑与Stellantis集团的战略合作,则展示了技术普惠的另一种可能性。通过向全球汽车巨头输出技术平台和解决方案,零跑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出海路径。这不再是简单的整车出口,而是中国智能电动汽车技术走向世界的新模式,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从“市场换技术”向“技术输出”转变。
当然,技术普惠的道路也面临挑战。如何在快速推进技术下探的同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不牺牲用户体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这些都是零跑和类似企业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汽车网评:零跑B01将激光雷达带入12万元价位,代表了一种新的产业逻辑——智能驾驶不应该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该成为大众消费者的标准配置。随着更多车企跟进这一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智能驾驶技术将更快地走进寻常百姓家,真正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这个过程可能会重塑整个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而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的汽车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