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在切磋中奔向“觉醒时刻”

来自各地的人形机器人赛队正在北京踏上前所未有的赛道。他们中有今年4月刚刚参加了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老将”,也有大学生研发或二次开发的“新人”,更有手握大批市场订单的“明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形机器人是竞争对手也是队友,大家追求的是整个产业“觉醒时刻”的到来。无论是谁跑得最快、蹦得最高、跳得最远,都代表着行业的又一次飞跃。

“老将”再出征

4个月前,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京开跑,“半马”冠、亚、季军“天工”“N2”“行者二号”均参加本次比赛。赛前,这些马拉松“老将”逐一试跑时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跑得更快了!

“半马”冠军“天工”在测试时的一举一动颇受关注。此次参与比赛的还是“半马”同款型号——身高1.8米的“天工Ultra”。

今年4月的“半马”,“N2”跑步时虽然头都摔掉了,但坚持完赛,被观众点赞。此次运动会上,“N2”更结实也更有冲劲了。研发“N2”的松延动力公司算法工程师覃帮羽透露,他们吸取“半马”的经验教训对机器人做了加固,算法进一步升级,电机性能也更强,速度更快了。

“我们专门优化了肌腱驱动系统动力输出模式,调试关节传动效率,使瞬时速度显著提升,最快接近3米/秒,较此前提升近一倍。”研发“行者二号”的上海卓益得机器人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突破保障短距离冲刺的动能。而针对距离较长的1500米项目,“行者二号”则更突出轻量化设计和能量回收技术。

“半马”已经过去4个月,很多当时参赛的公司技术都有升级迭代,展现出当今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创新速度。

阵容更强大

相比人形机器人“半马”,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阵容更强大,越来越多城市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前来参赛。

因为今年4月筹备其他展会,苏州企业魔法原子机器人公司没来得及参加“半马”,这次终于有机会来了。运动会上,该公司的机器人要陆续参加跑步、跳高、跳远等项目。赛队负责人说,运动会对机器人的平衡算法、电机发力、结构都是考验,通过这种极限挑战可以进行反推,从而进一步提升技术。

来自上海的傅利叶机器人公司是带着“运动精神”来参赛的。该公司赛队负责人直言,对于各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来说,这次运动会是在同一个比赛规则下进行技术交流。

在众多参赛队伍中,深圳万思未来公司有点特殊,它是一家科普基地。带队老师赵拓陪着两位中学生参赛,其中一位是只有13岁的马舜泽。“我准备好了!它也准备好了!”马舜泽在深圳已经跟着机器人训练了多次。

技术再突破

除了参加跑步项目,松延动力公司此次还为机器人报了跳远、跳高等项目,尤其还带来了“N2”的升级款“E1”。它的个头更高、达到1.36米,有一双大长腿,更擅长完成转身等动作,此次参赛也被寄予厚望。对技术团队来说,参加跑步之外的新项目也是挑战。“就比如跳远,除了得跳过去,还得稳稳地立住,不能摔了。”覃帮羽解释,这一方面要精准把控让误差更小,另一方面也得通过算法训练,使姿态控制得更好。这对关节控制的精度、电量都是考验。

人形机器人“Adam”已在科研教育等场景落地一年多了。为了这次运动会,“Adam”又在实验室和场馆里训练多时,相应的算法、参数都进行了调整。研发“Adam”的柏奥尼克机器人公司品牌总监梁骐钧表示,备战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过程也加快了技术突破的进程。

对各家企业来说,人形机器人参加运动会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探索应用潜力,为日后更多场景落地打基础。本报记者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