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行业观察|珍酒李渡缘何脱颖而出

行业周期叠加经济周期,令酒业市场前景混沌不清。但珍酒李渡凭借强大的品牌力、产品力,在吴向东的带领下,正在稳健穿越周期,真正实现了增量和提质。

文 | 李廷祯

2025年以来,珍酒李渡(6979.HK)和它的高管团队有点忙。

2月28日,贵州珍酒50周年庆典暨经销商大会在贵州遵义召开,高朋满座。为纪念这一重要日子,珍酒推出了定价超万元的高端战略新品“珍五十”——这是该公司深耕高端市场的又一经典产品,进一步巩固了珍酒品牌在白酒高端赛道的竞争力。

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表示,2009年以来,珍酒累计投入超120亿元用于增产扩能,员工人数由200余人增加至8000余人,增长了40倍;销售收入增长了300倍;上缴税金增长340倍;利税增长430倍。

“2024年度贵州白酒民营企业纳税十强”榜单也显示,贵州珍酒纳税位列榜首。

酒业大户 纳税大户,自然备受青睐。3月以来,贵州省有关领导先后到贵州珍酒调研,对珍酒的快速发展表示肯定。刚刚过去的一周,茅台集团董事长张德芹、习酒集团董事长汪地强也到贵州珍酒调研。

一年一度的春糖大会在成都召开,珍酒李渡旗下品牌斩获多个大奖。珍酒李渡也披露了2024年年度业绩:期内实现营收70.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16.8亿元,主要指标连续四年保持增长;毛利率58.6%,经调整净利率23.7%,均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经营活动现金流7.8亿元,同比增长116.3%。

珍酒李渡表示,拟分红7.12亿港元,同比增长16.7%,股东回报进一步增强。

当下的白酒市场行情下,能做到保住市场份额,且稳中有升,实属难能可贵。

更何况,在2024的市场逆境中,珍酒李渡在产能建设、品牌塑造、渠道拓展、ESG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亮眼进步。

行业周期叠加经济周期,令酒业市场的整体前景混沌不清。但珍酒李渡凭借强大的品牌力、产品力,在吴向东的带领下,正在稳健穿越周期,真正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酒业寒冬下的成绩单

珍酒李渡披露的2024年度业绩公告长达48页,全是繁体字,和内地财务规则有诸多不同,但包含诸多亮点:

1.珍酒站稳酱酒头部位置

2024年,全国酱酒市场进入退潮期,珍酒合理控制扩张节奏,实现营收44.8亿元,营收占比达63%,同时,销售吨价和毛利率均同比提升了0.5%。相对于诸多同行,珍酒团队对渠道、库存的管控更为良性。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珍酒稳居酱酒赛道四强。

珍酒李渡集团部分产品

毫无疑问,在白酒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珍酒李渡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成绩单。

在2024全年业绩说明会上,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提出,珍酒李渡未来将开展严苛的队伍建设、一流的品质管理、极致的沉浸式体验、持续扩大品牌知名度、持续优化渠道结构、持续开展科研投入、持续践行社会责任,加快向世界一流酿酒企业迈进。

当“优质资产”遇见“优质的人”

许多人不禁要问,珍酒李渡为何不惧行业整体承压,能够脱颖而出?

珍酒李渡在资本市场,是一个姗姗来迟者。2023年4月27日,珍酒李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打破了白酒行业7年零上市格局,也让吴向东再次成为资本市场焦点。

吴向东从事白酒行业近30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其就以OEM模式创立了“金六福”品牌。此后,他相继收购了国内十几家二线白酒公司。

最后,吴向东遇到了贵州珍酒,这个在白酒行业独具传奇历史的品牌。

1958年,一代伟人在西南考察时提出了“茅台酒生产万吨”的设想。

1975年,在周总理调度下,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启动。试验由茅台酒厂原厂长郑光先担任项目负责人,20多名茅台酒厂技术骨干全程参与。

十年磨一剑。1985年,该项目成果,通过了周恒刚、季克良等著名白酒专家领衔的严苛鉴定,试制酒得分93.2,对照酒得分为95.2分,认定试验成功。

随后,上级领导题词“酒中珍品”。从此,“珍酒”之名,开始为更多人知晓。

吴向东团队在2009年接手珍酒资产后,全力推动珍酒恢复生产。2020年,珍酒产能扩大到了1万吨,销售超20亿元;2021年产能扩张到2.1万吨。2024年,珍酒优质基酒储存达到了10万吨,酱酒产能达到4.4万吨,规模稳居全国第四、贵州第三,是贵州最大民营酒企之一。

而江西李渡,正复刻着贵州珍酒重新崛起的故事。

吴向东团队,是白酒销售领域的“隐形翘楚”。而当他们遇到珍酒、李渡这样的优质资产,也就是“优质资产遇见优质的人”时,酒业市场上一场老树新花的精彩大戏,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