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为何成过渡产品? 2025年销量首降10.4%, 2030年份额或剩5%

2025年7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一个关键变化:增程式电动车(REEV)销量同比下滑10.4%,而纯电动车同期增长24.5%。这一数据反差,让“增程车是过渡产品”的观点再次成为焦点。作为曾凭借“可油可电”特性快速崛起的车型(2024年销量116.7万辆,占新能源市场9.1%),增程车为何逐渐失去竞争力?从技术、市场、政策三方面拆解,其过渡属性已清晰可见。

一、技术硬伤:双系统难敌纯电效率,电池衰减更严重

增程车的核心技术缺陷,在于无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且能量转换效率存在天然短板。

1、从排放来看,增程车虽以电驱为主,但当电池电量低于20%时,内燃机(增程器)启动发电会产生尾气,无法实现零排放,环保性远不及纯电动车。更影响用户体验的是电池衰减问题:中汽检测报告显示,理想ONE行驶10万公里后电池健康度仅75.6%,而同期特斯拉Model 3(12万公里)仍保持90%,北方冬季低温环境下,这一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

2、能耗方面,增程车高速亏电状态下,油耗普遍达到7-8L/100km,部分车型甚至高于同级别燃油车;而纯电动车通过800V高压平台和碳化硅电控技术,能耗可低至13kWh/100km,且充电10分钟能补能300公里,技术代差持续拉大。

二、市场反转:续航焦虑缓解,增程优势被挤压

1、早期增程车的核心竞争力是缓解续航焦虑,但随着纯电技术和充电基建的完善,这一优势正快速消失。

目前纯电动车续航普遍突破700公里,特斯拉Model S Plaid续航已达840公里,同时全国充电网络覆盖密度持续提升,截至2025年6月,全国公共充电桩数量达380万台,较2020年增长4倍。续航和补能的改善,让增程车“可油可电”的价值大幅降低。

2、竞争层面,增程车还面临双重挤压:内部有零跑 C10等车型以低价策略(比同级别增程车低2-3万元)抢占市场;外部则受纯电车型价格下探(如特斯拉Model Y改款后起售价降至28万元)和插混技术升级(如比亚迪 DM-i超级混动油耗降至4L/100km以下)的冲击。即便部分增程车试图通过加大电池容量提升纯电续航(如智己LS6增程版搭载66kWh电池,纯电续航450公里),也导致购车成本上升,进一步削弱性价比。

三、政策转向:欧盟归为燃油车,车企加速布局纯电

1、政策导向和车企战略调整,更印证了增程车的过渡属性。

从政策来看,增程车的短期红利正在消失。欧盟2035年禁燃令明确将增程车归类为燃油车,仅允许使用合成燃料的车型销售;中国多地已试点对增程车征收燃油税,此前的新能源牌照、免征购置税等优惠政策,未来可能逐步收紧。

2、车企的动作更具代表性:理想、问界等依靠增程车型崛起的品牌,已开始向纯电转型。理想汽车计划2025年推出纯电SUV,问界 M8纯电版研发投入同比增加30%。这种“先靠增程打开市场,再用纯电承接用户”的策略,本质上是认可增程技术的过渡价值。

四、成本劣势:购车保养双高,长期使用不划算

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看,增程车也难以和纯电动车竞争。

购车阶段,增程车因同时搭载发动机和电机,购车成本比同级别纯电动车高2-3万元。使用阶段,以年行驶2万公里计算,增程车油电混用的年均费用约6000元(油费+电费),而纯电动车仅需2400元(电费)。保养方面,增程车需同时维护发动机和电机系统,保养频率比纯电动车高50%,年均保养费用多支出1500-2000元。

五、未来推演:2030年增程车份额或降至5%以下

结合技术迭代和市场变化,增程车的市场空间将逐步萎缩,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短期(2025-2027年):在充电基建薄弱的县域、偏远山区,增程车仍会作为补充选择存在,尤其在允许使用合成燃料的欧盟市场,可能维持一定销量;

2、中期(2028-2030年):固态电池量产和800V平台普及后,纯电动车续航将突破1000公里,充电效率接近加油速度(10分钟补能500公里),增程车市场份额会加速萎缩至5%以下;

3、长期(2030年后):若氢燃料电池技术实现商业化突破,增程车可能与燃油车一同退出主流市场,最终形成“纯电为主、氢能补充”的能源格局。

增程车的价值,在于为新能源汽车普及初期提供,低门槛方案,既降低了用户对纯电的接受难度,也为电池技术、充电基建的成熟争取了时间。但随着纯电技术突破临界点,增程车的过渡使命正在逐步完成。

你所在的地区充电方便吗?如果换车,你会选择增程车还是纯电动车?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