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研究专家:局势动荡、物资短缺、气候炎热……地震救援面临多重挑战
3 月 28 日 14 时 20 分,缅甸发生 7.9 级地震,震源深度 30 公里,此次地震是今年以来全球震级最高的地震灾害。根据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组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当地时间 30 日午间,缅甸全国因 28 日强烈地震死亡的人数达到 1700 人,3400 人受伤,另有约 300 人失踪。
当前,多支中国救援力量已挺进缅甸地震重灾区。灾区安全形势如何?地震救援面临哪些挑战?3 月 30 日,带着以上问题,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子昌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唐奇芳。

缅甸政府罕见求援
据新华社消息,震后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呼吁各国、各组织和民众对缅甸地震灾区提供援助。敏昂莱说:" 我郑重邀请所有国家、组织、民众,只要愿意帮助缅甸受灾群众,我们都真挚欢迎。" 他还表示,由于需要广泛开展救援工作,希望缅甸民众尽其所能伸出援手。应缅甸政府请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政府向缅甸施以援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紧急协调救灾援助。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子昌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按照以往经验,缅甸政府对国际救援持谨慎态度,如 2008 年缅甸遭受强热带风暴 " 纳尔吉斯 " 时,缅甸政府曾拒绝部分国际救援机构入境救助灾民。王子昌分析,此次地震后缅甸政府积极呼吁国际援助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前缅甸政府确实无力应对灾后的救援及安置问题,需要外界帮助;二是缅甸政府汲取了经验教训,主动接纳救援以免动摇民众对政府的支持。
王子昌指出,由于缅甸国内经济发展落后,即便是曼德勒这样的大城市,建筑也大多为居民自建的三四层楼房,相比于高楼林立的都市,这反而会方便后续的救援行动展开。王子昌称,曼德勒市的华人华侨社团发达,较为熟悉当地情况,中方救援队伍抵达后,可与华人华侨积极沟通,在充分了解当地情况后开展救援。
王子昌还提到,震中曼德勒地区大量佛塔、寺庙等历史文化建筑在地震中倒塌损毁,难以修复,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是一大损失。

地震救援面临多重挑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唐奇芳告诉记者,此次缅甸地震震中在曼德勒市附近,受灾严重的区域包括曼德勒、内比都、密特拉等大城市,这些区域大部分在缅甸政府的控制下,震前的安全局势相对稳定。这意味着国际救援队伍可以直接与缅甸政府接洽,救灾物资由缅甸政府直接接收,流程会相对顺畅。
唐奇芳认为,当前缅甸地震救援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由于缅甸经济发展落后,生活物资、医疗资源的保障难以跟上,而国际援助的物资到达需要时间,灾民们可能会面临物资短缺问题;二是缅甸的自然灾害以风灾为主,人口密集区域很少发生大地震,当地的专业救援力量或有不足;三是灾后社会陷入无序状态,当地安全局势是否会发生动荡仍是未知,或许会对救援行动带来干扰。
据新京报报道,清华大学政治学博士姚颖提到,气候问题也可能成为此次地震救援的一大难点。她介绍,震源所在的地区气候干燥炎热,去年最高温度出现在 4 月底,达到 48 摄氏度,严重影响当地人生活。姚颖指出,当地即将进入热季,之后便是雨季,需防范虫害、登革热和疟疾等风险,蚊帐或成地震救援中紧缺的物资,尤其是因地震导致不得不集中居住在帐篷的灾民。
据悉,缅甸国内有深厚的佛教信仰传统,全国近 90% 的民众信仰佛教。在缅甸,大量的佛教组织是基层社会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奇芳认为,在受地震影响的边远农村地区,政府的控制相对薄弱,且由于交通闭塞,外界救援力量难以第一时间抵达。在这种情况下,若当地居民依靠佛教组织积极展开自救互救,可以起到积极正向的效果。
文|记者 王隽杰 罗清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