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博弈:原价订单重现,压价潮却未退!供应商该如何破局?
中美贸易博弈:原价订单重现,压价潮却未退!供应商该如何破局?
锋尚娱乐时评资讯
行业分化:供应链替代与成本分摊的双线博弈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朗普关税政策下,中美供应链呈现行业差异。日用品领域,东南亚替代产能因美国食药监审批需 12-18 个月、原材料配套率不足 60%、货期 40 天(较中国长 60%)等问题,导致江苏华腾等企业获订单回流,美国客户按 2023 年合同价执行,关税自担。服饰行业压力不同:艾瑞服饰 400 万件在手订单中 200 万件因沃尔玛要求承担 20�0% 关税、降价 30% 致原料成本高于售价,形成亏损。
策略调整:市场主体的风险对冲与路径选择
零售巨头策略分化:湖南仙凤瓷业以 FOB 模式发货,美方承担全部关税,货柜排至 6 月;沃尔玛同步将墨西哥采购占比从 2022 年 28% 提至 2023 年 35%,部分产线转移危地马拉。中国企业加速转型:青岛力泰农产品通过大润发日销 2 吨库存,国内销售占比提至 40%;75.3% 受访外贸企业计划拓展东南亚、中东市场,某浙企已在泰国建 3 万锭纺纱厂。美国零售陷入两难:沃尔玛预警 6 月前供应链未恢复或致秋季货架空置率 18%,亚马逊等平台因关税提价 30%,4 月投诉量激增 220%。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争议性总结:政策干预与市场规律的持久角力
当前调整是关税冲击与产业链逻辑的博弈。中国制造业在模具、配套、物流等环节的优势,使长三角日用品企业成本较东南亚低 15�0%,短期内难以替代。但美国企业受政策驱动推进多元化,全球供应链正从 “中国中心” 转向 “区域枢纽”。争议核心在于:政府产业政策能否超越市场选择?当转移产线固定成本需 3 年覆盖关税节省时,政策驱动的重构是否让位于效率优先?这考验两国市场主体的风险承受与战略调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