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缩模型师:把乡愁攥在手中
新华社西安5月3日电 题:青年微缩模型师:把乡愁攥在手中
新华社记者郑昕
斑驳的砖墙,略带锈迹的水壶,嘎吱作响的吊扇……如今这些已远离日常生活的老物件、旧景观,以1:30的比例精雕细刻成微缩模型,杨凯翔说,握在手掌之间的是记忆深处童年时的家。
作为一名生于陕西渭南农村的微缩模型师,27岁的杨凯翔去年用了4个月把小时候外婆家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复刻”了下来,一个个握在手中的物件把乡愁具象化。如今,他更畅想着让家乡接轨更广阔的世界——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一个个能动会响的模型,让孩子们在复刻的模型中看到传统和文化。
“看,门前的灯笼亮起来了。”一张娃娃脸的杨凯翔拨动模型下方一侧的开关,灯火通明的院落瞬间有了年味。在一块约120厘米长、56厘米宽的空间上,整座院落近十个房间精巧排列,明显的做旧效果和形态各异的人物令场景更加生活化。
“这个模型定格了小年夜的瞬间,而每年那一天正是我外婆的生日。”他说。
杨凯翔大学学的是产品设计专业,毕业后进入珠海一家游戏公司工作。2023年,他得知陪伴他长大的外婆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症。不久后,杨凯翔决定回到家乡陪伴老人。为了给记忆力消退的外婆留住眼前景象,也让自己不忘成长的点点滴滴,这位以前主要在电脑上建模的设计师,开始学习如何将屏幕上的三维场景转化成实物。
从蹲在老家院子里用卷尺测量每一堵墙的尺寸,到借助计算机搭建起立体模型,再到给3D打印出的物品与人物上漆,杨凯翔尽力还原着记忆里一家老小过年时的每个细节。“这是舅舅给大门换上新的灯笼和对联,这是妈妈在橱柜前炒菜,那里有一处水泥地还留着脚印,是已经去世的父亲早些年给外婆建房子时,调皮的我踩出来的。”杨凯翔指着模型上的一个个场景说着。
这款满载乡土情结的模型,在今年年初的第十八届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赛上获得专家与观众好评。这位关中小伙也坚定了信念要把更多作品展示出去。今年2月,杨凯翔和一名年纪相仿的搭档在陕西渭南成立微缩模型工作室,开展在渭南各个区县寻访非遗传承人活动,希望把更多的场景定格保留,让更多人欣赏和了解。
“渭南是关中平原上的非遗名城和文保大市,像华州区的皮影戏、华阴市的老腔,还有木偶、秦腔等等,依然有很多人感兴趣。我想把这些非遗变成可以把玩的模型,人物的服饰、道具会随着演出剧目变化。”杨凯翔说,他有一批关于陕西非遗的模型已经与商家接洽,不久将以文创伴手礼的形式进入市场。
老物件焕发新生机,小模型展现大世界。杨凯翔说,希望将来把所有制作的模型拿出来办一个展览,让孩子们在展厅里就能领略更多的“非遗”之美,与五岳、长城、敦煌等景观以及其背后厚重的文化来个亲密接触。
“我想通过自己的双手留住人们对家乡的眷恋,把记忆中美好的事物传承下去。”他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