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海棠词:绿肥红瘦,千古第一
说到《如梦令》词牌下的作品,亲爱的友友,您能想到哪一首?
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还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说到写海棠的诗词,亲爱的友友,您能想到哪一首?
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还是“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可若是问,写海棠花的词,亲爱的友友,您能想起哪一首?
毫不谦虚地说,答案只有一个!
那就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可是,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李清照,而不是其他人?
关于这中间的过程,我好有一比。
当年丹丹姐(宋丹丹)的那个问题,可以代表我的心。
“说把大象装冰箱,总共分几步?
——分三步:
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
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
第三步:关上冰箱门。”
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简单粗暴:
第一步——打开冰箱门:词牌《忆仙姿》的创作;
第二步——把大象装冰箱:从《忆仙姿》到海棠诗:
第三步——关上冰箱门:“绿肥红瘦”的诞生。
一、《忆仙姿》的问世,《如梦令》的雏形已现
先看第一阶段。
那是一个乱世:
五代十国时,一个叫李存勖的武夫写下了一首词——《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网上翻译(不编了,放原文):
曾记得欢宴在桃源深洞,那一曲清歌伴着凤鸟般舞姿飞动。
总是记得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满含泪水出门相送。
多像一场梦,多像一场梦,残月在天,落花遍地云烟一重重。
这首词,可以用一句歌词概括:
一切就像一场梦
我们如此短暂的相逢
把它当成一个故事吧,这样更好理解一些:
时间:曾经
地点:桃源深洞
人物:他和她
事件:相逢和别离
环境:残月,落花,云烟满地
感受:如梦似幻,既不真实,又转瞬即逝;
曾经的甜蜜,如今的怀念
这首词结束,这一阶段的任务也已完成。
二、李存勖之后,海棠诗惊现
再来看第二阶段。
时间的车轮碾过,况且—况且—,却没有停止。
直到那一站……
已是中唐时候,当时有个诗人,叫韩偓。
他写下这样一首诗——《懒起》:
节选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这里“看”读一声。)
这首诗,整个就是“昨夜雨疏风骤”既视感。
多说一个字,都是对这首诗的不尊重。
第二阶段结束!
三、从《忆仙姿》到《如梦令》
雏形有了,海棠诗有了,可距离“神功大成”,还差一步。
自李存勖创《忆仙姿》之后,就有不少人对这个名字不满。
嫌它太实在,没有意境,不难给人以遐想。
因此,不少大咖纷纷下场,为它改名:
因为“曾宴桃源深洞”一句,周邦彦改其为《宴桃源》;
因为“不见。不见。门掩落花深院”一句,宋人沈会宗称它为《不见》;
因为“比著梅花谁瘦”一句,张辑衣喊它《比梅》……
可是,这些名字还满足不了所有人的心。
尤其是苏轼,苏东坡先生。
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下了两首词,并改词牌名为《如梦令》!
苏词内容就不分享了,因为不是今天的主角。
到此,曲调(声律)有了,海棠诗有了,《如梦令》有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哦,不对,只差李清照了。
我愿意称清照姐姐为“牛人”——站在牛人肩膀上的人。
一切的一切,都在等着她的那支生花妙笔。
一个春日的雨后,小姐姐清早醒来,懒懒地不想起床。
只听一声慵懒传来“外面的海棠花怎么样了?”
侍女(有说是他丈夫赵明诚)回到:
跟昨天一样。
这个回答,把清照姐姐整得彻底无语了。
“欺负本小姐没睡醒是吧?
怎么会一样呢?
用脚指头想想,也不可能一样。
经过一夜风吹雨打,海棠花肯定是绿叶肥嘟嘟,红花惨兮兮嘛。”
清照姐姐当时的表情,哪怕隔了前年,我依然能想象得到。
终于,回到今天的主题上了,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如梦令》出炉。
看过赵丽颖的《知否》友友们,都能一路跟唱下去了: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太熟了,我若说不解释,友友们会不会揍我啊?
算了,那就简单解释一下吧:
这首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有人物,有场景,有对话,通过“我”和卷帘人之间的一问一答,表达了小姐姐的多种心理活动。
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以上内容,来自某度,友友们将就着看吧。
从此,雨后海棠有了最经典而美好的形象——
“绿肥红瘦”!
清照小姐姐,千古一人,威武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