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上汽贾健旭:要站在领先车企发展的延长线上

合作华为:学习与共赢

“上汽是一家十分擅长合作的车企”,对于与华为的合作,贾健旭如是说。于是,从去年11月中旬的首次沟通,到今年2月的正式签约,上汽与华为的合作进展迅速。

的确,从1984年上汽大众的成立开始,上汽和世界一流车企度过了“美美与共”的四十余年。贾健旭如此形容“(过去)大众开的是个幼儿园,不是一个妇产科医院,不是一个生孩子的。”这也让上汽在产品消费定义上有所欠缺。

2025年2月21日,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宣布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对此,贾的态度是,上汽要向华为学习。

去年贾健旭在互联网上流传最广的那句话是“上汽要跪着做人”。现在,他说:“我跟我们的团队说,放下架子,跪下做人,就跟他们学习。”

学什么?学流程、学定义、学闭环。华为引以为傲的有两个流程:集成产品开发流程IPD和集成产品营销和销售流程IPMS。

上汽发现,华为的IPD和通用的全球整车开发流程GVDP(Global Vehicle Development Process)很相似,IPD从IBM来的,通用和IBM都是大公司。这两家公司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一百年里面都很成功,开发过程都很相似,但是在落地方面出现了差异。

而上汽搞自主品牌的人都是从合资企业来的,在产品定义的阶段,更多的是做案头调研,满足流程需求,没有做真实的客户访谈。汽车的工程、营销、研发部门长期处于“分段作业”状态。“过去我们像包工头,营销提需求,研发埋头干,最后发现产品与市场脱节”他说。

而华为的IPMS以消费者为中心,聚焦产品上市前端到各环节,规范全流程市场整体操盘管理,与IPD流程形成互锁。

上汽很明确,40年的合资、合作、发展,已经把造车学透了,下一个目标“懂车更懂消费者”。

如何做好一个“妇产科医院”?贾健旭表示“消费者需求才是准的,我们要围绕客户需求,这个是一个正确的基准,而不是完全今天在市场上的竞品。”

这种“学习”不光是观念上的改变,在战略上、制度上,上汽早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个策略:站在领先企业的发展延长线上

“我们必须站在领先企业的延长线上,绕到前面去。”贾健旭的这句话,道出了上汽的下一步产品策略:追求让消费者安心的智驾平权。

有过主机厂和零部件厂两方面经历的贾健旭,对上汽的纵向一体化程度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他表示,上汽集团下一段的护城河在智能底盘。

这里还牵扯到一段往事,贾健旭在访谈中首次透露此前上汽集团前董事长提出“车企灵魂论”的根本原因:“早前拒绝与华为合作,是想要让上汽把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建立起来,至少保证有一套属于上汽自己的东西。”

如果没有当初的坚持,也就没有现在上汽的“下一段的护城河”。贾健旭表示,“我们有全中国最好的整车零部件企业——华域。目前我们在孵化零部件企业,接下来将有一块智能底盘业务。”

此外,上汽集团是地平线和Momenta的大股东,现在又和华为等自动驾驶领域的明星企业合作,打造了“智驾全家桶”。

在贾健旭看来,智能驾驶的竞争已从功能堆砌转向体系化能力建设。上汽提出智能驾驶安全“三阶段”战略:第一阶段通过冗余系统和传感器实现“不怕撞”;第二阶段以感知、决策和控制融合做到“不会撞”;第三阶段打通主被动安全系统,确保“撞了也不怕”。

这一战略直指L3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贾健旭说:“L3最大的成本是冗余。谁能够把冗余做到最极致,因为最后的冗余由消费者买单。这就要做到主被动安全握手,实现所有的数据打通。对零部件充分掌握,才能做得成,只有我们上汽有这样的条件。”

贾健旭透露,上汽新一代整车平台已为L3预埋架构,无需额外改造。2025年底前,470张无人驾驶测试牌照的获取将支持浦东机场固定路线全自动驾驶运营。他特别强调,上汽的L3目标不是技术展示,而是“消费者愿意买单、车辆能批量上路”的商业模式。

面对新能源技术竞赛,上汽正在“深蹲起跳”,贾健旭将技术储备分为四大方向:固态电池、智能底盘、高能量密度电池、芯片国产化。

为进一步巩固护城河,上汽将all in清陶电池,推动半固态电池逐步走向固态电池;其次打造智能底盘技术,铸就上汽最强的护城河;第三是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实现车辆长续航;最后是实施芯片国产化战略,推动 ECU 和控制器集成化。

2026年,上汽将正式开启L3自动驾驶商业化元年,搭载L3的新车也将陆续推向市场,成功与否,可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