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向新向智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以“算网筑基智引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算力大会在山西大同举行。记者看到,大会期间发布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以及算力推动产业转型、重塑产业发展格局的最新案例,对算力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生动诠释。

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迅速发展,迈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我国网络支撑算力优势明显,国家枢纽间传输时延不超过20ms,集群到周边主要城市传输时延不超过5ms,区域内算力节点间时延低至1ms。在8月23日举行的大会开幕式上,工信部副部长熊继军强调,工信部将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持续加强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算力资源使用效率,推动算力网络“点、链、网、面”体系化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

算力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协同创新,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随着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推进,算力创新业务在金融、医疗、能源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复制、推广。目前,智能算力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成智能的大模型、自动驾驶、具身智能、智慧城市和工业制造相关领域。在大会上,记者了解到,面向教育、医疗、能源等重点行业,工信部将开展算力赋能专项行动,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广一批标准型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加速算力赋能千行百业。

算力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山西持续优化算力产业发展布局,充分用好重点产业链、专业镇等平台抓手,形成以太原、大同为核心,各地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面向能源、制造、文旅、政务等场景需求,打造一批算力服务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引进华为油气矿山军团全球总部(太原),建设全国首个省级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全省累计建成10座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289座智能化煤矿;太重轨道公司建成全球轨道交通行业首个“灯塔工厂”;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打造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业仿真、高端装备、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等六大先进计算服务平台……2025年上半年,山西省级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产业链营收同比增长69.3%。

算力网络“全国一盘棋”稳步推进,算力产业“含绿量”持续提升。记者在大会开幕式上看到,中国算力平台(山西)正式开通,中国算力平台正式完成山西、辽宁、上海等10个省(区、市)分平台接入工作,实现“平台、主体、资源、生态、场景”全面贯通。随着平台持续扩容并优化,智算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升,为我国算力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目前,我国算力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42,建设国家绿色数据中心246个,为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大会期间发布多项创新成果,彰显了我国算力产业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的全链条创新能力。大会主论坛上,2025“算力中国·年度重大突破成果”正式发布。记者发现,这10项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技术成果涵盖超算架构创新、智算系统研发、算网协同调度等方向,既有新型计算范式,也有赋能千行百业的场景化解决方案。目前,这些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已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如山西秦能算电协同一体化平台项目中灵丘、广灵超级能源综合体每年将节省电费1000万元,减少碳排放10万吨。大会期间,中国电信发布了人工智能算力优化AICO体系,加速AI算力的落地进程与价值释放;中国移动发布算网大脑3.0,标志着算力网络全面进入算网智脑时代;中国联通发布“国家级行业人工智能(煤炭方向)算网融合全景解决方案”,为煤炭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大会期间,围绕算力产业各环节举办了16场分论坛及特色活动。产业链各方代表聚焦能源智算、算力+医疗健康、云存智算、AI+产业融合、自动标识与数据采集、低空技术与经济、数据存力、国家级数据标注产业、算力电力协同、算力赋能教育、云网融合与智算网络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讨,共谋算力产业发展机遇。本次大会成功搭建了精准对接、高效互通、协同发展的互动平台,为助力我国算力产业“向实向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千年古城大同,记者看到,昔日“煤都”正全力发展算力产业、拥抱智能时代,从“输煤炭、输电力”向“输算力、输服务”转变,实现经济形态变“瓦特”为“比特”,向着算力之城的目标全“数”前进。

算力就是新质生产力。相信随着算力产业链的进一步成熟完善,将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产业注智赋能,集聚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助力产业向高端化升级跃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