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算力技术研讨会于清华大学成功举办
近年来,随着AI技术向产业纵深应用,“超智融合”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算力技术发展需要更加适配支撑融合计算场景的复杂需求。8月20日,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算力技术研讨会清华大学鲲鹏专场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的教授学者和来自华为的一线专家共同出席本次活动,围绕超智融合底层架构、软硬结合、落地实践展开研讨,推动其在AIforScience场景中的应用与落地。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教授薛巍为本次活动作致辞,对华为长期支持清华大学超智融合、高性能计算研发,以及校园算力环境建设表示感谢,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正是双方合作共建的产物,为校园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充足且领先的算力支撑,后续也希望清华大学与华为加强合作,逐步构建和完善国内软硬件生态,攻克更有挑战性的计算产业课题。
华为高性能计算首席架构师丁肇辉也认为,过去几年华为与清华大学的校企合作成果丰硕,产出大量产品线级成果,已在气象、石油等多个行业落地验证,充分体现了科研进程中校企合作模式带来的巨大价值,后续华为将与清华大学在超智融合领域探讨生态与战略合作的机会,打造产学研合作的新标杆。
聚焦计算技术底层创新
软硬结合打造超智融合基础设施
近年华为鲲鹏面向未来超智融合场景,推动硬件持续创新,构建软件生态,会上华为方面带来多个议题分享。丁肇辉以鲲鹏处理器为例,阐述通过构筑全精度矩阵计算打造超智融合的技术特性,以及鲲鹏如何通过统一并行库KUPL的多项关键创新技术,克服并行编程、算子优化、生态适配等挑战,并详细介绍了超智融合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场景下的应用优化实践。丁肇辉还透露,华为将逐步开源框架插件、领域加速库等底层技术,与产学研界携手共同构筑鲲鹏超智融合生态。
华为高性能计算架构师李思聪进一步为与会者讲述了针对大模型的超智融合应用优化实践思路和经验,包括如何解决处理复杂任务的性能问题、实现底层算子优化、提升多核计算的效率、内存通信速度的改善等。李思聪表示,希望通过全面开源的举措,与清华大学师生携手构筑超智融合软件生态,让更多模型能在生态中跑起来,承载更多元、更复杂的计算任务,服务产学研对多元算力的需求。
华为高性能计算产业与生态发展高级总监康楠则进一步介绍了鲲鹏高性能计算套件,其中面向开发者的一站式开发套件鲲鹏DevKit可实现应用快速迁移和优化,使应用快速使能鲲鹏;HPCKit基础软件层包含深度优化的编译器、数学库及领域加速库,充分发挥出鲲鹏硬件性能;面向大规模算力集群,鲲鹏则研发了极简易用的DonauKit套件,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实现了计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异构算力调度。整套解决方案通过工具链自动化与软硬件协同优化,显著降低开发门槛,提升应用性能与集群资源利用率,为高性能计算提供了全流程优化能力。
自主高性能计算支撑AIforScience
计算产业成科研孵化重要底座
高性能计算适配大规模仿真的计算需求,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并赋能AI4S研究。会上薛巍分享了基于国内高性能计算平台的AI使能高分辨率科学仿真工作,展示了通过鲲鹏服务器等实现的高性能计算+AI助力大气环流模式的研发报告。该工作通过AI技术替代传统物理参数化过程,引入混合精度计算优化动力过程模拟效率,成功将全球大气模拟分辨率提升至公里级,达到日均模拟一年的性能突破。该成果与海洋模型耦合,形成更复杂的地球系统模拟器已入围2025年戈登贝尔奖特别奖。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副教授甘霖则聚焦于地震波模拟的高性能计算优化进行了分享,表示基于高性能计算平台,通过非均匀网格划分、向量化优化、数据压缩等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地震模拟的应用性能,实现千万核规模的扩展;基于鲲鹏高性能计算,通过软硬件能力与自主算力的良好适配,并融合AI技术精细优化,可进一步提升模拟分辨率与效率。该技术应用于地震真实场景的模拟,为防灾减灾与救援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助理研究员金煜阳在题为“自主创新超算系统的统一并行编程模型与并行编译”的分享中提出,当下我国高性能计算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异构系统编程模型不统一的挑战。基于鲲鹏DonauKit套件所具备的异构算力调度能力,团队打造出“计算+优化调度”的创新方式,可有效解决自主算力架构多样化和性能移植难的问题。该模型支持一套代码跨多种异构系统直接编译运行,不仅广泛适配材料模拟、飞行器设计、生物医药等科学计算场景,也全面兼容人机交互、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应用,显著减少了因平台差异导致的代码重复开发工作,打破了“重复造轮子”的困境。
清华大学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定位为基于鲲鹏昇腾技术路线的校级生态合作平台,不仅为高校提供了教学科研所必须的算力环境,也成为大学计算产业前沿课题研究、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窗口。面对未来软硬件技术不断演进的趋势,鲲鹏将持续联手高校机构,合作探索超智融合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落地,共同构筑开放、协同、可持续的智能计算生态,助力孵化更多世界级的科研成果,为“AI+”的交叉应用提供更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