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出新”不是刷漆换脸,如何让文化和烟火一起灿烂?
农家小院内部 图片由黄志光提供
这家经营了20余年的老店,曾因门头陈旧、空间局促逐渐失去吸引力。2024年,通过南京设计周和朝天宫街道等单位实施的“小店出新计划”,设计师袁成龙及其团队以“时间切口”为理念,为农家小院注入新生命——
农家小院外景
黑瓦大屋顶统一新旧建筑风格,二楼开窗新设阳台成为连接室内外的情感纽带,红色廊柱与白色墙面勾勒出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图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设计呼应了院内民国建筑的天井、戏台、书法匾额等文化符号,让顾客在品尝草锅烧大鱼、红烧土公鸡等农家特色菜的同时,享受“边吃饭边看戏”的沉浸式体验。
院内戏台周末固定演出 图片由黄志光提供
网友“暴走小迷妹”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发了“边吃饭边看戏是什么神仙体验”话题帖,称赞农家小院“不仅可以享受美味的菜肴,还能观赏戏台表演,体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与农家小院同期焕新的,还有朝天宫街道的金陵杨家馄饨。这家30年老店以“活字印刷”为灵感,方木红墙搭配“笑脸馄饨”灯箱,在保留明厨操作的同时,用临街互动窗口延续社区温情;生机勃勃水果批发部,以水果箱为概念重构空间,L形动线贯通街道与店铺,有“生机勃勃”标识的LED灯箱成为网红打卡点;易记皮肚面用书法体品牌标识搭配发光字门头,让44年老店成为明瓦廊巷的“显眼包”,皮肚吸饱汤汁的市井味依旧……
融入市井烟火,设计要学会谦卑与倾听
这些小店所在的南京朝天宫片区内,聚集了不少像“农家小院”这样有特色的人气小店,然而,当岁月泛黄了店面,也让这些老旧小店成了城市脸上的“黄褐斑”。如何用设计美学让这些小店焕新重生、扮靓城市,成了城市与店主共同面临的课题。
生机勃勃水果批发部改造效果图 图片由设计者提供
在“水果刺客”层出不穷的今天,位于南京大香炉巷的生机勃勃水果批发部自2008年开业至今,因为“平价”在社交平台上被网友戏称为“报恩水果店”。设计师迪丽娜与刘诗晴通过调研发现,店铺每日因排队占道导致交通拥堵,且传统门头缺乏识别度。为此,团队以售卖水果的容器——水果箱为概念,重新梳理功能分区、流线、店与城市的关系,为水果批发店焕新的同时,也为大香炉这条老街注入勃勃生机。
改造前的金陵杨家馄饨 图片由南京创意设计中心提供
小店改造中,成本几乎成为制约设计师施展拳脚的最重要因素。在南京曹都巷内,金陵杨家馄饨以30年老店身份参与朝天宫“小店出新计划”,设计师秦川面对多重挑战:店铺空间狭长、成本投入有限、施工条件复杂。
金陵杨家馄饨店字体从活字印刷术中提取灵感 图片由南京创意设计中心提供
讲有文化有温度的城市故事
科巷菜场浮雕墙
乘扶梯来到二楼菜场,迎面是镌刻百年科巷历史的浮雕墙,生动再现了当年熙攘繁华的街景;手绘老街墙面记录下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故事;随处可见的老物件,仿佛在诉说往昔岁月的点滴美好。
科巷菜场内部
南京科巷新市集管理有限公司品牌部负责人戴霄尚告诉记者,改造中,设计团队将科举文化、秦淮市井元素融入空间肌理,在保留传统菜场功能的同时,以“文化 商业 社区”模式重构市井烟火气。当文化与烟火气产生化学反应,菜场就不再只是菜场的功能。
农家小院设计效果图 图片由设计者提供
袁成龙介绍,“时间切口”的灵感来自《姑苏繁华图》。“在古画中,街巷和店面既互相独立,又通过店铺内部空间展露与街巷融为一体。所以好的设计是让店面与城市有机融合,每个人在改造后的空间内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呼吸。”
站在农家小院二楼包厢阳台可看到丰富路
“设计不是刷漆换脸,而是让空间学会讲有温度的故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鲍莉是“小店出新计划”的评委,她对记者说,这种温度会让城市实现“文化资源增值”,网红店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老城区的文化符号成为城市名片,最终指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正如科巷菜场中悬浮的“水八仙”纱幔与科巷百年历史浮雕的对话,或是农家小院戏台与民国建筑的时空叠印,这些设计实践印证了:当菜篮子里长出诗歌,馄饨碗中盛满活字印刷的智慧,设计便超越了物理空间的改造,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的精神脐带——这正是城市更新中最珍贵的“在地性”,让每一缕烟火气都在时代更迭中持续焕发生命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宁
图片除注明来源外均由徐宁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