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印巴为何突然达成停火协议?
当地时间5月10日下午,印巴停火协议正式生效。这一协议达成颇为突然,整体上使印巴之间高强度的军事对抗迅速滑入到降温轨道。虽然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仍有零星交火,两国也就此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但很显然,此次印巴冲突中双方对抗最激烈的时段已经过去,可能正在进入尾声阶段。
可以预见的是,双方的“口水战”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双方都会努力将自己塑造成这场冲突的“胜利者”:印度方面可能会继续强调,“朱砂行动”对实施袭击的恐怖分子及其背后的支持力量释放出了强烈信号——印度对恐怖主义“零容忍”不是一句空话;巴基斯坦则可能将继续强调在此次冲突中取得的战绩,将其打造成加强巴基斯坦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胜利。而从更加宏观的视角看,此次冲突可能会对整个南亚的地区形势以及大国关系带来深刻且持续的影响。
印巴两国间互动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自2014年莫迪执政以来,印度政府改变了过去国大党政府时期的战略。莫迪政府强调“领导型大国”,“印度教民族主义”上升,认为印度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影响下,印度从上至下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心,对外更是展示出不妥协的姿态。新德里方面曾判断,印度的实力远在巴基斯坦之上,莫迪政府的对巴政策也不再以接触和沟通为主,而是奉行孤立和强硬打压的政策。巴基斯坦则受到经济困难和内政问题影响。
2019年,印控克什米尔普尔瓦马发生恐怖袭击,42名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士兵死亡。印度随即对巴基斯坦采取强硬行动。巴基斯坦空军在对抗中击落印度空军战斗机并俘虏飞行员阿比南丹,取得战术层面的胜利,但最终选择和解。这一次,巴方在印方先发制人的情况下实施有效反击,称击落六架印军战斗机,以及数十架印军无人机,并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继续对印方给予有力回击。军事上的表现也坚定了巴方的反抗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停火协议的快速达成。
经过此轮交锋,巴基斯坦看上去恢复了不少信心。5月7日,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议会演讲时说道:“那些曾说印度在常规战力上遥遥领先的人,他们在昨晚终于清醒了!如今他们知道,巴基斯坦同样拥有常规战力,而且我们还拥有核力量。”
经此一役,巴基斯坦在面对印度时可能更加自信,而印度的国际影响力或许出现变化。在克什米尔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印度迅速指控巴基斯坦“支恐”并要进行“惩罚”,最终却在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对抗中暴露出一些弱点,在南亚诸国的影响力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除南亚国家以外,一些域外国家或许也会重新考虑其与印度的关系,比如美国。美国一直重视同印度的关系,部分是因为想将印度作为美国“印太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因此美方可能密切关注印方在冲突中的表现,并可能由此调整对印度的政策导向。印度方面对美国也可能会失望。莫迪政府曾在多个问题上对美国新一届政府作出诸多让步,然而美方却在这次印巴对抗中没有对印度表现出“应有”的支持。在巴基斯坦要对印度进行报复时,美国副总统万斯公开表示印巴冲突“不关我们的事”。印方还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大肆报道巴军击落印度军机的新闻。双方的一系列动作,都很可能转化为未来印美交往过程中的“地雷”。此外,由于法国生产的“阵风”战斗机被击落,法印两国在军事贸易领域的合作可能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