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有车桥下躲冰雹致堵路,下次如果你在后面呢?
5月13日晚,北京突降冰雹。据北京晚报报道,部分行驶在三环、四环的车辆,在主路桥下违停躲避,导致后方拥堵严重。此事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躲冰雹车主太自私,让后方车辆被迫堵在路上挨砸;也有网友认为紧急避险是人之常情,不应苛责。
一些车辆停在东三环主路桥下躲避冰雹。图据视频截图
不可否认,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紧急时刻保护自己是本能驱使。这场冰雹突如其来,且阵仗不小。不少露天停放的车辆挡风玻璃被砸碎,车盖也被砸出坑。车辆行驶过程中遭遇冰雹,当然危险系数更大。车主看到噼里啪啦的冰雹从天而降,担心害怕乃至不知所措都很正常。行驶至立交桥下,相当于进入安全区域,不排除有的车主一时情急打算避避“风头”,未必有意挡道;但也不能排除部分车主我行我素,先占住“有利地形”,完全没有顾及后方的车辆。
无论车主是否主观故意,客观上都损害了公共交通秩序。在雨雪冰雹等特殊天气,三四环等主路本就容易交通不畅。车主占据立交桥下主路,必然进一步加剧拥堵。躲在立交桥桥下的车辆,确实能少挨砸几分钟,可后面的车主不仅被堵在主干道上动弹不得,还要眼睁睁地多挨一通通冰雹乱砸;不仅车辆可能蒙受损失,还可能加剧恐慌情绪。毫无疑问,立交桥下躲冰雹,是一种利己损人的行为。
其实,就当晚的天气状况,紧急避险的理由并不充分。紧急避险的前提是“合理避险”,虽然冰雹砸车有一定的危害,但当时所有的车辆都在道路行驶,难道立交桥下车辆才有紧急避险的需要?稍有驾驶常识的车主都知道,机动车在主干道上不得违反规定停放或临时停车。另据律师分析,冰雹极端天气下,车主为保护车辆安全选择停靠桥下避险,符合紧急避险的处置,但避险行为不得过度妨碍他人通行权或公共道路畅通,因避险不当造成损害的要承担责任。
立交桥下躲冰雹,再次折射在公共空间利己与利他的矛盾。曾几何时,北京人把公共汽车上车的踏板称为“变心板”,没踩上去的人都在喊再往车里挤挤,一旦踩上踏板就喊里面没地儿了,让后面的乘客等下一趟。虽然“变心板”已经成为历史,但“变心板”现象并没有消失。比如在乘坐地铁时,很多乘客总是挤在门口,不愿往车厢中部移动,导致不应有的堵塞。如果不规劝或阻止立交桥下躲冰雹,难免再现“变心板”效应。遇到雨雪冰雹天气,如果每个车主都选择在立交桥等公共道路停留,那公共交通岂不乱套?城市交通大动脉,人为阻断哪怕几分钟,带来的影响或不可估量。图自己一时之便,只会给他人和城市带来更多的不便。
在城市公共空间,利己应为利他让路;自己躲冰雹时,应该想想在冰雹中的他人,应该想想下一次如果被堵在后面的是自己。但愿立交桥下躲冰雹引发的争议,能够促使更多市民自觉摈弃自私自利的想法,遵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再遇到冰雹等紧急情况,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不再堵住他人的路。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理应经得起冰雹的考验。 (记者 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