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一周人物|马小娟“与花共妍”,刘毅绘制“天际面”

回顾一周艺术人物,在上海,上海中国画院画师马小娟举办的个展以百余件作品梳理其创作;同为女性艺术家的刘曼文在上海碧云美术馆带来“园林”系列绘画创作;今年获威尼斯双年展音乐节终身成就金狮奖的梅芮迪斯·蒙克也是一位女性艺术家,她的创作涉及作曲、编舞、表演等领域。汉唐文化创始人及主席郁为琦在巴黎接受“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荣誉勋章”。

上海西岸美术馆携手艺术家刘毅在风井呈现公共艺术项目“天际面”,探索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在北京,王克举的个展描绘黄河,马得则在798艺术区呈现其空间实验。

上海|艺术家马小娟

上海中国画院举办“与花共妍”

5月24日,由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海上名家研究系列·与花共妍——马小娟绘画艺术展”在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美术馆开幕。这一展览汇集了艺术家马小娟的水墨人物画主题创作,现代都市、少数民族、古典文学等多个题材力作及近年新作百余件,分“都市丽人”“时代华章”“天边彩云”“繁花当代”“画说名著”五个单元为观众呈现。

马小娟

马小娟,江苏南京人,笔名小涓。1988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工笔人物画专业研究生硕士学位。她钟情于为女性造像,女性与花既是她作品中的两大“核心意象”,又是她画中别致的自我设计,用一种婉约的方式将女性“照见”。工写相融的笔墨,大胆适度的变形,印象式的写实,成就了马小娟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20世纪80年代末,马小娟来到上海工作,90年代中期,以其独树一帜的画风在画坛脱颖而出。

展览现场

她笔下的女性与花共妍,穿行于古典或现代、江南或西南、乡野或都市、园林或弄堂的多层次空间。她不仅在作品中表现生活、故事,也顺乎自然地表现了她自己的性格,她对人和世界的看法。展览中,“都市丽人”板块呈现了她以都市女性题材为支点,表现了她对上海大气谦和、时尚率性的生活方式情有独钟;“时代华章”板块则是其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呈现;“天边彩云”板块呈现的是她画的少数民族题材,在她的作品中,表现藏族、苗族、维吾尔族、傈僳族的人文风情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小娟作品

“繁花当代”板块是马小娟将几十年来对女性与花的体验与想象,以书法的用笔、墨与色的言说来与传统对话,同时又作为一种当代表达;而“画说名著”则是她以女性的视野和现代人的审美来画说《红楼梦》和《金瓶梅》。她摒弃了古代绣像画的程式,避开了人云亦云的叙事,在画中上演了几百年前的传统大戏。(整理/陆林汉)

上海|艺术家刘毅

公共艺术项目“天际面”登陆西岸风井

上海西岸美术馆携手艺术家刘毅呈现的全新城市数字公共艺术项目“天际面”在西岸风井展出,作品以动态数字绘画为载体,试图重新定义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

“刘毅:天际面”在西岸风井

刘毅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不同形式的创作来探索身体与空间、个体与公众、文化的在地性与抽离感等议题和关系。他是61CREATIVE 创办人,“鸟鸣电台”发起人,他以日复一日的手机数字绘画展现个人的记忆和生活的经历,形成了大量以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场为语境的平面或空间艺术作品。

“天际面”以四个时间段为创作维度,刘毅通过数字笔触捕捉时间流逝中的微妙转译,将平行世界的奇幻意象投射于现实天际。作品将建筑背景隐藏于天空之后,以创作承载时间密码,四时四景,形成一部动态的城市风景电影,每一帧画面既是独立的时间切片,又是连贯的叙事序列。

“刘毅:天际面”在西岸风井

该项目也试图突破传统公共艺术的单向输出模式,美术馆联动西岸公共艺术载体“西岸风井”,以一种流动的姿态将艺术引入城市的呼吸系统之中,构建起美术馆与公共领域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结,使艺术从“白盒子”中解放,延伸至更广阔的城市公共界面,持续推动未来艺术叙事的多元演进。(文/黄松)上海|艺术家刘曼文

以油画描绘“园林如许”

5月25日,刘曼文个展“园林如许—又见刘曼文”于上海金桥碧云美术馆举行。刘曼文自幼习画,并历经扎实的学院派造型技法训练。在鼓励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里,她将切实的个体体验和社会观察植入绘画生活,留下了诸如《窗外的大风景》《平淡人生》系列和《关于生存体验的报告》等重要作品。作为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届大学生,在毕业后长达四十余年的职业生涯里,她创作的图像大都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转型的景观社会和人文生活,近年来,则结缘园林里的时间。

刘曼文,《春色如许》, 2025

从2005年的第一幅《园林》开始,展览以四十余件作品梳理刘曼文二十年间对园林母题的持续探索。她说:“园林是一种最贴近天人合一的景象。(大家)都说(它)不适合油画。恰恰这一点很吸引我。想去换一种方式表现,用油画的材料和肌理呈现中国的人文情结,也是我最初的想法。”

刘曼文,《春眠不觉晓》,2024

在画中园林,刘曼文逐渐去除习惯的形式结构和光影的明暗法则,代以用点线面的色彩释放其感知。园林和人类之间早已不再关乎营造和欣赏的美学基因,而是在移步换景之中,洞见能量交响。(文/宗和)

巴黎|汉唐文化创始人郁为琦

获颁法国“艺术与文学荣誉勋章”

巴黎,2025年5月22日——法国文化部部长拉齐达·达蒂(Rachida Dati)女士向汉唐文化创始人及主席郁为琦女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荣誉勋章”,表彰她二十余年来为推动中法文化交流作出的卓越贡献。这一荣誉勋章是法国政府授予文化艺术界的最高荣誉,也是对汉唐文化坚持以艺术文化为纽带,深化中法两国文明对话的认可。

郁为琦

自2003年创立汉唐文化以来,郁为琦秉持“传播美、传递美”使命,其支持的文化交流项目跨越从音乐到装饰艺术、从手工艺到电影等多个领域。

2019年,巴黎歌剧院350周年之际,汉唐文化支持修复完成加尼叶宫皇室包厢,并邀请巴黎国立歌剧学院赴中国巡演,致敬音乐艺术传统、传播剧院文化;2023年,汉唐文化与巴黎国家家具管理馆签署合作备忘录,并于2024年末至2025年初,举办ART SHANGHAI之“摩登:交错的世界”;2025年4月,汉唐文化向塞夫尔国家陶瓷博物馆捐赠两件“法国国家珍宝”(trésors nationaux)——塞夫尔皇家瓷窑为玛丽·安托拉内特王后定制烧制的18世纪瓷器珍品;2025年5月29日至6月2日,汉唐文化即将与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合作再度联合推出“创造中的她:中国女性导演作品展映”等。

(整理/陈若茜)

威尼斯|梅芮迪斯·蒙克

获威尼斯双年展音乐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先锋作曲家、编舞及表演艺术家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获第六十九届威尼斯双年展音乐节(Venice Biennale Musica)终身成就金狮奖。蒙克是20世纪60年代纽约实验艺术界的重要人物,以其拓展性的人声技巧和打破音乐、戏剧、舞蹈与电影边界的作品而闻名。今年音乐节将于10月11日至25日举办,颁奖典礼将在此期间举行,蒙克本人也将于马里布兰剧院(Teatro Malibran)带来特别演出。

梅芮迪斯·蒙克 

蒙克1942年出生于纽约,曾就读于萨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之后返回纽约并创办跨学科表演团体“The House”,十年后成立“梅芮迪斯·蒙克与声乐合奏团”(Meredith Monk&Vocal Ensemble)。她最重要的作品包括:1971年为75个人声部、电子管风琴、扬琴和手风琴而作的《容器:一部歌剧史诗》(Vessel: an opera epic),奠定了她作为场域特定艺术先驱的地位;1981年的人声音乐里程碑之作《Dolmen Music》;以及1991年由休斯顿大歌剧院委约创作的三幕歌剧《阿特拉斯》(ATLAS)。

北京|艺术家王克举

国家画院呈现笔下黄河

近日,“黄河·黄河——王克举艺术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呈现。展览以“黄河·黄河”为题,从源头到入海口,黄河流经多样性的地形地貌,构成俊秀雄奇、磅礴浩荡的景观。王克举以历时四载、跨越八省的创作轨迹,将四万公里的山河行旅化为山河史诗。这些关于黄河的画作中,王克举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线条与块面的交错,展现出黄河从源头涓涓细流到入海磅礴的动态节奏。

画中有炳灵寺石窟的千年佛光,有小浪底水利枢纽的现代奏鸣,历史与当代在画布上相汇。展览中重点作品是一幅161米油画长卷《黄河》。此外,也汇集了黄河装置作品、素描手稿、色彩手稿、黄河沿岸独幅作品纸本和油画作品一百余幅。

王克举 《黄河石林》 

王克举表示,创作《黄河》长卷是其深埋心底十年的梦想,也是他用画笔丈量黄河的朝圣之旅。(文/高丹)

北京|艺术家马得

一个楼梯的个展

当楼梯突破物理边界,当空间成为思想容器,马得最新个展以展览空间里现成的楼梯为材料,以此“无限阶梯”丈量着艺术与哲学的维度。5月22日至6月12日,“马得作品展2025”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中一街的悬浮空间开幕。

展览的空间一层约30平方米,但宽度只有3米,比被称为“最窄美术馆”的日本一音当代美术馆还窄一米。2025年马得的新作《天梯》将连接一层和二层的功能性的楼梯,转化为作品的材料。与以往的现成品装置创作相比,这种以介入的方式进行空间干预是马得新的尝试。

马得作品《天梯》

除了人造的现成品,自然也作为现成品成为创作的材料。2025年新作《时间的风景》以悬浮空间内三个巨大的玻璃窗为对象,用摄像头记录下光线24小时穿过树木在空间内留下的投射。

马得作品《时间的风景》

(文/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