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差、脑子乱? 教你用AI理清需求(附提示词模板)

当你状态不佳、脑子混乱时,最难的往往不是执行,而是“理清到底要做什么”。这篇文章分享我用AI辅助梳理需求的实战方法,并附上可直接套用的提示词模板,帮你在混乱中找回清晰、在低效中重建节奏。

当状态不佳、毫无思绪时,如何让AI帮我们理清需求

一、为什么状态不好时,更需要AI帮你“理清思路”

产品经理常常面临这样一种时刻:

精神疲惫、脑子一团乱、沟通会堆在眼前,但又必须输出清晰的需求文档。

比如你只是模糊地想到:

“我希望后台能清除某个账号的在线状态,让其他人能重新登录。”

但问题是——

这并不是一个“需求”,而是一团模糊的念头。它还没被结构化成能落地的描述。

在这种状态下,继续硬写只会越写越乱、越解释越糊。

这时,最好的做法不是“逼自己想”,而是——让AI来带着你一起想。

二、AI需求澄清的底层逻辑:从“模糊”到“结构化”

我们在项目实操中,用了一套简单却高效的对话式框架,可以称作:AI五步需求澄清法。

这套方法既能帮你自己思考,也能让AI带着你一步步把模糊的想法“长成”标准PRD。

第一步:目标澄清(Why)

先不谈功能,先问为什么要做这个。

例如:

“这个想法希望解决什么问题?”

“实现后,理想的结果是什么?”

AI会帮你提炼出背后的动机,比如安全隐患、并发控制、客户体验等。

这时模糊的想法开始“聚焦成问题”。

第二步:角色与范围澄清(Who&Where)

AI会继续问:

“这个后台是会员管理平台还是内部系统?”

“谁有权执行?管理员、销售还是客户自己?”

这一步非常关键,它帮你建立用户角色模型和系统边界,是后续功能设计的地基。

第三步:场景细化(What)

在角色确定后,AI会继续追问操作场景:

“你希望看到哪些字段?是否支持筛选?是否记录操作日志?”

通过这种连环追问,你脑中那团模糊的雾气开始化为结构化的功能点。

最终形成清晰的功能描述:

“在会员列表中选中某个会员,可查看账号在线状态、最近登录时间、登录IP,并可点击‘踢下线’立即清除登录状态。”

这,就是标准的PRD“功能描述段落”。

第四步:逻辑补全(How)

AI会帮你进一步完善:

异常提示如何设计?

是否要限制同时在线人数?

是否支持批量操作?

这让需求具备“可开发性”,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能交给研发的落地方案。

第五步:扩展与进化(Next)

最后,AI会总结出潜在扩展项:

“未来可加入操作日志、地理位置、设备信息、批量踢下线功能。”

于是,你不仅解决了当下的需求,还顺带完成了产品迭代预案。

三、案例:从一段模糊描述到完整PRD的演化

我们把前面的真实对话过程简化成一个“对照表”,看看AI是如何一

步步帮我们理清思路的:

短短5轮对话,从“毫无思绪”变成一份可交付的功能说明。

四、方法论背后的底层思维

这其实是一种结构化思考外化法。

当我们状态不好时,脑中短时记忆容量不足,容易被信息洪流淹没。

而AI能扮演“结构镜像”的角色——帮你把模糊的认知倒出来、分类、重组。

从心理学角度,这类似一种外部化思考过程。

你不必强行“想明白”,你只需要让AI不断提问、你不断回答,思路就自然被清理出来。

五、实操建议:当你“想不出需求”时,怎么让AI帮你想?

可以直接复制下面这个提示词模板

我现在对一个需求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

请你扮演“需求澄清专家”,通过一系列分层提问,帮助我一步步理清思路。

你的提问需遵循以下阶段结构:

1)目标澄清(Why):探究想法背后的动机、痛点、理想结果。

2)对象与场景(Who/Where):明确需求针对的用户、使用场景、触发条件。

3)功能与边界(What):拆解核心功能、非目标、输入输出、边界范围。

4)路径与优先级(How):识别可行方案、实现路径、阶段划分与优先级。

5)验证与衡量(Success):明确成功指标、验证方式、可能风险。

每次只提2~3个关键问题,等待我回答后再推进下一阶段。

如果我描述含糊,请帮我用更清晰、结构化的语言复述与补充。

这个模板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把“我现在脑子一团乱”这种无序状态,转化成一个有节奏、有反馈的对话过程。

你不再孤军奋战,而是与AI共同建模思考。

六、写在最后:AI不是工具,而是思维镜子

AI不会替你思考,但它能让你的思考变得有形、有逻辑、可复盘。

在状态不佳的时候,它就像一个安静的对话伙伴——

不催你、不打断你,只是问出那些让你“终于理顺”的问题。

你会发现,原本写不出来的需求、画不出来的流程、理不清的逻辑,在一次次AI引导中,都被你自己“重新想明白了”。

这,才是AI协作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