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AI乱编”坑惨大学生?这个话题上热搜!有救了......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对于广大学生和科研工作者而言,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 借助这样的前沿大模型写论文,真的靠谱吗?

近日,话题 #防止DeepSeek乱编文献的方法#冲上热搜,用AI工具写论文“被坑”的经历并非鲜见。

“AI幻觉”现象

问AI一个问题,它给出一个特别详细、丰富,看上去好有逻辑的答案。但当我们去核实时,却发现这些信息完全是虚构的。这就是 “AI幻觉”现象

“AI幻觉”是指AI会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错误的信息,最常见的是编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或者细节。

中国青年报 2025-03-28 05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技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艳燕建议,年轻人 可以把AI看作一位平等对话的智者,通过引导与AI的对话互动,促进个体思维链的形成,并校准认知偏差。这种去权威化的思辨训练,可以帮助年轻人在与AI的对话中保持独立判断,实现认知跃迁。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林泽认为,AI输出的内容只是一个认知起点,而不是终点。 大学生需要主动去验证它的内容,比如查阅权威来源、对比不同观点,甚至直接与领域专家交流。这种验证过程,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还能让我们在面对复杂信息时更有判断力。

如何应对AI幻觉

AI工具研究者田威提到,想要获得准确答案,提问方式很关键。与AI交流也需要明确和具体,避免模糊或开放性的问题, 提问越具体、清晰,AI的回答越准确。

总结成提示词技巧,就是下面四种问法:

1.设定边界:“请严格限定在2022年《自然》期刊发表的研究范围内”;

示例:“介绍嫦娥七号探月任务的技术突破”→“请仅基于中国国家航天局官方2023年的公开文件,介绍嫦娥七号探月任务的技术突破”。

2.标注不确定:“对于模糊信息,需要标注‘此处为推测内容’”;

示例:“分析A品牌汽车2025年的市场份额”→“分析A 品牌汽车2025年的市场份额,对于非官方数据或预测性内容,请标注[推测内容]”。

3.步骤拆解:“第一步列举确定的事实依据,第二步展开详细分析”;

示例:“评估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请分两步评估AI对就业的影响:

1)先列出目前已发生的具体影响案例;

2)基于这些案例进行未来趋势分析”。

4.明确约束:明确告诉AI要基于已有事实回答,不要进行推测。

示例:“预测2024年房地产市场走势”→“请仅基于2023年的实际房地产数据和已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不要加入任何推测性内容”。

在AI自己的答案中提到, 可以通过指令约束、工具验证和人工审核三重保障,大幅降低AI虚构文献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它还将“人工审核”放到了“最后防线”的重要位置。

田威提醒,AI幻觉并非没有好处。 有时候与其把AI幻觉当成缺陷,不如把它看作创意的源泉。在写作、艺术创作或头脑风暴时,这些“跳跃性思维”反而可能帮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AI幻觉的本质——AI在知识的迷雾中,有时会创造出看似真实,实则虚幻的“影子”。但就像任何工具一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在这个AI与人类共同进步的时代,重要的不是责备AI的不完美,而是学会与之更好地协作。

来源:中国青年报、科普中国

编辑:T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