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碰一下”领红包, 侵犯边界了吗

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项向荣

据视觉中国

近日,全国多地居民称自家小区的电梯里突然出现了很多支付宝的“碰一下”设备,“光一部电梯就装了3台”。当乘客持手机靠近该设备便会弹出支付宝的领红包页面。这种引流跳转广告的形式引发争议,网友提出对隐私和财产安全的担忧,提出“好怕碰一下,钱不见了。”“以后会跳转到广告页面吗?”等质疑。

面对网友质疑,支付宝官方则回应称:“这个设备只能领取红包和优惠券,不涉及支付。”承诺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相信企业在这方面应该有基本的底线,不会在诱导性手段上搞花样,模糊支付安全边界,导致个人的财产损失。但不是说没有支付安全的问题就万事大吉,因为还牵涉到隐私边界等重大问题。

比如“碰一下”领红包是否属于弹窗广告?未经业主和住户同意安装这些设备是否侵权?相关律师明确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条定义的“商业广告活动”,红包、优惠券属于诱导性营销手段,通过用户领券后的消费行为,品牌方与平台实现流量变现,具备广告目的,“跳转至支付宝领红包页面的本质是商业推广”。2023年工信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规定,不得频繁弹窗干扰用户正常使用,或利用“全屏热力图”、高灵敏度“摇一摇”等易造成误触发的方式诱导用户操作。

实际上,利用发红包来诱导推销及发布广告是一些互联网企业不厌其烦的一个老套路,也令消费者比较反感,但这种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技术进步并没有收敛。比如回到此次电梯间的“碰一下”设备上,难道仅因为我靠得近,我就不得不接受商家的商品推广信息?这不是对个人的一种冒犯?物理距离被无感突破,手机屏幕便不受控地亮起,商业信息强制闯入用户视野。它规避了传统弹窗“点击关闭”的微弱选择权,以“零操作”达成“百分百触达”。这已不仅是广告,是对用户设备控制权的公然剥夺——你的手机,在特定空间内,竟成了他人商业意图的播放器。所以“碰一下”的实质,是强制唤醒的数字绑架,这种收集让人怀疑个人隐私的边界感在哪里。

并且,每一次“碰一下”都可能悄然记录着设备与手机的交互痕迹,可能勾勒出居民的出行习惯,甚至可能关联身份信息。在数据泄露频发的当下,这样的担忧也需要正视。

目前针对“碰一下”暂未发布明确的相关规定,但仍然有相关法条可循。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电梯属业主共有部分,利用共有部分营利需经业主共同决定,需征得2/3以上业主同意。

在电梯间的“碰一下”设备这件事上,希望法律建设要及时跟进,也希望平台在现有法律条文下恪守底线。首先安装要透明化,任何进入社区公共空间的商业设备安装,须按照民法的相关规定提前充分告知并获得业主明确授权,程序正义不容逾越。同时要尊重选择权,设备应具备显著物理标识,并提供便捷的“一键屏蔽”功能,让用户真正掌握开启或关闭的主动权。

科技发展需要温度,商业逐利应有边界。商家在开展营销活动的同时,应对公民合法权益保有基本的敬畏和尊重。实际上,互联网企业采用类似诱导性的推销手段是比较多的,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圈套,导致隐私与财产安全的暗礁潜伏。但是隐私不能侵犯、边界不能突破,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企业只有在尊重共识的基础上才能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