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拟私有化回归吉利,极氪能否迎来新生?

文 | 连线出行,作者 | 纪德,编辑 | 子夜

在美股上市不足一年之际,极氪选择了私有化退市。

5 月 7 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已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计划以每股 2.57 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 25.66 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全部已发行股份,这一报价较极氪最后交易日收盘价溢价 13.6%。

目前吉利汽车已持有极氪约 65.7% 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这一决定,或许与吉利集团正在推进的战略整合密切相关。吉利方面表示,私有化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业务整合," 回归一个吉利 "。

去年 9 月,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在集团发源地台州临海发表了《台州宣言》,强调要通过 " 聚焦 " 和 " 整合 " 来推动业务发展,并先后完成几何汽车并入吉利银河、领克与极氪合并、翼真汽车划归吉利银河旗下等一系列业务重组。

回顾极氪的上市历程,这家成立仅三年的新势力车企,在去年 5 月 10 日登陆纽交所时曾风光无限。

其股票代码 "ZK" 首日开盘价 26 美元,较发行价 21 美元高出 23.8%,最终以 28.26 美元收盘,涨幅达 34.57%,为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带来了第九个 IPO 成功案例。

然而,极氪上市后,无论是股价还是销量增长,都面临着挑战。

更关键的是,在吉利集团全面推进新能源转型的战略背景下,极氪任务不轻——吉利计划今年实现 271 万辆的总销量,其中新能源车要占到 150 万辆,这意味着极氪必须承担起更重要的销量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极氪纳入集团体系范围内,有助于吉利更高效地调配资源、优化管理。

然而,市场仍存在诸多疑问:极氪为何才上市仅一年就选择退市?私有化能否真正解决品牌整合难题?双品牌战略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1、极氪私有化,是为了更好做内部整合?

从 2024 年 5 月登陆纽交所,创下 " 最快 IPO 造车新势力 " 的纪录,到如今吉利突然宣布私有化计划,极氪在资本市场的旅程仅维持了一年。

这一决定看似突然,实则有其必然性。

极氪上市后的市场表现始终未能达到预期。股价长期在低位徘徊,截至私有化公告前仅报 22.59 美元,总市值从上市时的 110 亿美元高点缩水至 57.4 亿美元。

这种低估值状态,使得维持上市的意义大打折扣。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的低估值状态,为极氪提供了一个私有化的窗口期。

吉利可以先以当前相对便宜的市场价格完成私有化,待极氪完成内部整合后,未来或许能以更高估值重新上市。

事实上,吉利对极氪的整合早在半年前就已启动。

今年 2 月,收购领克完成架构重组后,极氪科技集团成立,实施 " 极氪向上、领克向宽 " 双品牌战略。 

这个代号 " 蓝宝石 " 的内部项目目标明确:极氪品牌负责冲高,领克则负责覆盖更多的用户群体,两者整合后将在两年内形成一个年销百万的全球化高端新能源汽车集团。

与此同时,极氪系高管开始接管吉利核心技术部门,如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研发,显示出吉利对极氪的战略重视。

私有化将为极氪带来更大的发展灵活性。摆脱上市公司身份后,极氪可以更快速地应对市场变化,不必时刻顾虑投资者反应。

在当前行业技术迭代加速、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极氪可以更专注地与小米、问界、理想等对手展开竞争,而不再受制于短期业绩压力。

图源极氪官网

从吉利整体战略来看,极氪的私有化也意义重大。

目前,吉利正处于传统业务与新能源业务的价值重构期。传统板块虽盈利稳定,但增长趋缓,新能源业务正成为利润增长新引擎。

2024 年,极氪实现了 800 亿元营收和 22 万辆销量,稳居造车新势力第一阵营。

私有化后,这些业绩将直接并入吉利财报,让投资者更清晰地看到吉利电动化转型方面取得的实际进展。

未来,作为吉利旗下重要的战略业务单元,极氪将肩负三重使命:技术输出、高端突破和国际化开拓。

其发展态势,将直接影响吉利在新能源时代的市场竞争力。

2、林杰 " 临危受命 ",如何做到 "1+1>2"?

就在极氪被私有化前夕,其进行了一次关键的人事调整。

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林杰被赋予重任,全面接管品牌在国内的营销、销售和服务工作,其分管的部门包括品牌营销中心、用户增长中心等核心板块。

原负责人林金文则转向用户网络、数字化运营等后端支持工作,向林杰汇报工作。

考虑到极氪当下的整合目标、销量瓶颈,这次人事调整颇有 " 临危受命 " 的紧迫感。

今年 4 月,极氪销量仅为 13727 辆,同比下滑 15%,环比下降 11%。前四个月累计销量 5.5 万辆,仅完成全年 32 万辆目标的 17.2%。相比之下,领克品牌表现稍好,1-4 月销量突破 10 万辆,完成年度目标的 25.7%。

现年 52 岁的林杰,是吉利体系培养的资深高管,拥有近 30 年从业经验。他曾成功推动吉利品牌销量从 42 万辆跃升至 124 万辆,后又转战领克,优化渠道模式、推动营销战役,使领克在豪华品牌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林杰,图源吉利汽车公众号

此次调整后,林杰的首要任务就是扭转极氪的销量颓势。

目前极氪产品线包括 001、007、7X 等多款车型,技术实力不俗,但如何让产品更好地触达消费者成为关键难题。

但更令人关注的是,林杰将如何统筹领克与极氪的协同战略,其中难点在于,如何避免内耗,实现 "1+1>2" 的整合效应。

根据此前的规划,双品牌的定位是 " 极氪向上,领克向宽 " ——极氪定位豪华科技品牌,主打 30 万元以上市场;领克则聚焦 20 万元及以上市场,面向更广阔的大众市场。

虽然如今定位有所区分,但两个品牌之间仍存在交叉地带,如极氪 001 与领克 Z10 就存在价格、定位的重叠。

面对这一焦点问题,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安聪慧曾在去年三季报业绩会上强调,极氪和领克品牌整合后,将进行全面的产品梳理和规划,避免冲突。

根据最新的规划,极氪已精简了 20% 的车型,避免产品互相竞争。

精简产品线实际上有助于提升营销效率。通过聚焦更少的车型,企业能够集中资源打造爆款产品。

今年 4 月,极氪科技集团同时展示了两款豪华全尺寸 SUV,分别是极氪 9X 和领克 900。

尽管两者都是大型旗舰 SUV,但设计、技术等定位都做了区分:极氪 9X 定位于更加豪华、商务的市场,面向成功人士和精品化的高端消费者;而领克 900 则更适合家庭使用,主攻大型家用 SUV 这一重要细分市场。

领克 900,图源极氪官网

在技术层面,两大品牌已实现智驾系统、电子架构等核心模块的全面共享。

渠道方面也将优势互补:极氪借鉴领克的下沉市场经验,领克学习极氪的高端市场打法。按照计划,今年两者的海外门店将突破 200 家。

近半年来的整合,是吉利对过往 " 车海战术 " 的修正,也是应对市场竞争加剧的必然选择。但想要把极氪和领克两个品牌整合在一起,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核心目标并不仅仅是优化成本、提高效率,关键是要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时代,最终帮极氪打赢高端战,为领克的细分市场扩张制造声势。

林杰的走马上任,或许能给两个品牌带来新的可能,他将如何带两个品牌实现新的发展,也是外界极为关注的问题。

3、市场竞争进入红海,极氪和领克不能落后

进入 2025 年,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不仅没有停歇,反而愈演愈烈。

年初,特斯拉、小鹏等品牌率先发起攻势,Model 3 最低售价降至 22.75 万元,小鹏 MONA M03 和蔚来乐道 L60 更是杀入十几万元区间。

几乎所有车企都在靠降价抢市场,极氪的优势车型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极氪卖得最好的车型是极氪 001,在 2025 年 1-4 月累计销售 26705 辆,但在 20-30 万左右的中大型车市场,它面临着小米 SU7、智界 S7 等强劲对手的竞争。

小米 SU7 仅 3 月单月销量就达到 26705 辆,相当于极氪 001 一个季度的销量。

为应对市场挑战,合并后的极氪选择了 " 向上突破 " 的产品策略。

2025 年极氪计划推出三款新车:二季度的 007GT 猎装车、三季度的全尺寸旗舰 SUV 9X,以及四季度的另一款大型豪华 SUV。

其中,9X 是极氪冲击高端市场的关键产品,搭载多项尖端技术,包括全栈 900V 高压架构、6C 超快充等,预计售价将突破百万元。

极氪 9X,图源极氪官网

然而,百万级豪华车市场长期被奔驰、宝马、奥迪等传统豪华品牌垄断,这些品牌近期还通过大幅降价(部分车型降幅近 10 万元)来巩固市场地位。

极氪想要在这个细分市场立足,并改变消费者认知,需要时间和持续投入。

冲高的同时,极氪还在积极投入智驾技术。

如今智驾领域竞争激烈,不少车企或供应商早早布局 L3 级别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落地。

今年 3 月 20 日,极氪与小鹏、广汽等车企,在同一天宣布将落地 L3。极氪 9X 也是极氪公布的首款 L3 车型,为了吸引眼球,其自研的千里浩瀚智驾 H7 方案中的 " 车位到车位 ",相比友商多了三个字的前缀—— " 满血版 "。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法规和技术限制,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L3 级量产车。

但冲击高端、布局 L3,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为极氪的未来发展提供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领克的前景也较为明朗。

合并后,领克可以借助极氪的技术资源,特别是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快速提升产品力。按照计划,领克未来将聚焦 A 级到 B 级的小型车市场,主打年轻消费群体。通过渠道融合,领克有望在主流市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在整合的过程中,极氪和领克有各自的课要补,但它们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实现盈利。 

虽然两大品牌合并可以避免研发资源重复投入、降低开发成本,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两者要实现 " 既卖得动又赚得到钱 " 仍有挑战。

在汽车行业,从投入期到盈利期的过渡就是一场资金实力的比拼。或许正因如此,私有化后回归吉利体系,或许能为极氪带来更稳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储备足够的 " 弹药 " 来应对转型和激烈竞争。